|
|
|
|
|
2009-12-16 作者:本報記者 景如月 賈立君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黃河繞出八百里河套,在北緯40度處復向正東奔流,沖出一片曾經“呦呦鹿鳴”的敕勒川;兩千多年前氣吞山河的秦直道,由咸陽長驅北上,直抵東經109度黃河北岸、陰山懷中的九原郡。 由此,時空在敕勒川西頭、秦直道北端打下一個漂亮的結點。這便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務院確立的首批13個大中城市之一包頭市的地理坐標。 “包頭”,即蒙語“包克圖”的音譯,漢意為有鹿的地方。今人普遍所知的包頭,更多的是清朝以來“走西口”人頻繁往來、生息繁衍的水旱碼頭。自1927年丁道衡在這里發現白云鄂博鐵礦,繼之何作霖從中分析出稀土之后,包頭地區一下子名聞全球。 包頭真正意義上的發展起始于上世紀50年代。1956年,包頭被國務院確立為全國首批13個大中城市之一。伴隨國家“一五”計劃中鋼鐵、機械制造等重點項目的安家落戶,塞外“水旱碼頭”包頭開始有了新的代稱:“草原鋼城”。 過去,包頭因重工業城市的特點突出,曾被人稱為“傻大粗黑”的城市。如今的包頭,已是擁有160多萬人口的現代化園林城市,以滿目蔥蘢綻放著迷人的魅力。 上世紀50年代,當第一批建設者來到包頭市的時候,全市僅有舊城南門外大街63棵行道樹、17盞路燈,一眼望去,沙石裸露、黃塵彌漫,是一座典型的塞外荒涼小鎮。如今,城區面積180平方公里的包頭,綠化面積達6500多公頃,綠化覆蓋率3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2平方米,遠遠高于“國家園林城市”人均6平方米的標準。難怪人們形象地說包頭是“塞外江南”。 廣場是包頭園林化的一大特色。全市建成1萬平方米以上的廣場綠地35處,總占地面積達133公頃,其內均覆蓋著大片大片的草坪,并建有歐式、中式等風格迥異的噴泉、雕塑和曲徑回廊,它們成為市民健身、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 令當地人引以為豪的是,近年來包頭相繼榮獲了“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和“聯合國人居中心2002年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 “底子”較為厚實的包頭,是京包、包蘭、蘭新、包神鐵路沿線城市鏈中的重要一環,是連接我國東部與中西部、華北與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在我國北方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國家3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包頭逐漸成為我國與蒙古國通商貿易的前沿口岸,同時又是歐亞大陸橋東方腹地的中樞,在我國與俄羅斯、蒙古及西亞各國經濟交往中,起著承啟南北、連接東西的作用。 包頭市委書記莫建成介紹,從2007年春天開始,包頭市實施“科學發展,富民強市”戰略,全市9個旗縣區根據各自的功能特點,做強縣域經濟,迅速推進全市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 如今,包頭循環經濟已邁出穩健的步伐。極具亮點的是以包鋁為核心建設的包頭國家生態工業(鋁業)示范園區。目前,該園區的5條鋁產業鏈已初具雛形,為鋁業集群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同時,做強做大的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和新近崛起的不銹鋼產業集群。依托一機集團、北重集團,包頭裝備制造業這個頗具特色的優勢產業,正以如火如荼之勢迅猛發展。到“十一五”期末,園區整體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 今年上半年,在內蒙古經濟增速領跑全國的大背景下,包頭市GDP達900.1億元,增長17.2%;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四項指標,居內蒙古首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