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頭道橋鎮農民正在場院中脫粒玉米。新華社記者 張領/攝 |
巍巍陰山綿延逶迤,滔滔黃河奔流不息,八百里河套田疇似錦,千里草原廣袤無垠。這就是素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之美譽的巴彥淖爾。它像一顆鑲嵌在黃河玉帶上的璀璨明珠,它是一處豐饒秀美的“塞外江南”。 曾幾何時,這里率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引科技,興水利,是全國最早的農業產值翻番地區之一。當然,還有那創造了北緯40度高寒地區百萬畝“噸糧田”的奇跡…… 然而,當歷史跨入新世紀門檻之時,曾經“唯富一套”的巴彥淖爾卻落后一隅,難以突破“大農業、小工業、窮財政”的格局。 轉型升級,科學發展。近幾年,巴彥淖爾終于走出迷茫和彷徨,找到開啟現代工業化大門的金鑰匙,探尋“農業大市”振興圖強的成功路徑。
從“塞外糧倉”到“西部廚房”
河套雪花粉、魯花葵花油、多多美番茄汁、巴美法式羊排、得利斯火腿腸、鳴興脫水菜……河套平原出產的“農”字號名優產品,如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許多大中城市居民的廚房里和餐桌上,有的甚至“漂洋過海”走向國際大市場。這,主要得益于巴彥淖爾市始終堅持的轉型升級發展戰略。 從一家一戶分散式生產到專業公司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從單純的賣原料到掛上“身份證”賣產品,昔日的“塞外糧倉”被賦予新的內涵,農業生產的工業化“味道”越來越濃,千里沃野成為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 巴彥淖爾市委書記王素毅有一句更為形象的比喻,那就是——河套平原正在推進由“塞外糧倉”向“西部廚房”的新跨越。他說“農業資源只有進入工業鏈條才能在生產中實現增值。” 截至2008年,巴彥淖爾市農畜產品加工業實現增加值68
.6億元,占到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4%,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并涌現出“河套”雪花粉、金川啤酒、維信羊絨、河套白酒4個全國馳名商標。
農業大市的工業化路徑
在烏拉特后旗境內的陰山腳下,近年來崛起一座冶金工業城。莽莽山巒原有的沉寂被打破,迎來一波又一波的開發熱潮。 這里建起了全國單體最大的鋅冶煉企業——巴彥淖爾紫金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年產22萬噸鋅錠,副產40萬噸硫酸的生產能力。 正是依托礦產資源、水資源、風能資源組合條件,巴彥淖爾市開始“點石成金”“追風逐電”。通過采取“借船出海”策略,巴彥淖爾市成功引進了西部礦業、北方電力、中糧集團、山東魯華、福建紫金等一大批“重量級”企業,建成鋅冶煉、銅冶煉、銅礦石采選、熱電聯產、二甲醚等一批新的重點工業項目,逐步構建起橫向多元、縱向延伸的新型工業體系。 按照“業內一流、國內先進”的高標準,引進大企業、發展大產業、建設大基地、打造大流通,巴彥淖爾市工業經濟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飛躍。2008年,巴彥淖爾市工業增加值實現195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工業經濟真正撐起了全市經濟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