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2-16 作者:包秀文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壯觀的巴丹吉林大沙漠。新華社記者 李欣/攝 |
阿拉善系蒙古語,意為五色斑斕的地方。這里曾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這里曾是北方民族發祥成長的搖籃,數千年的草原民族文化在這里積淀、傳揚。今天的阿拉善以城鄉一體化為統領,堅持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集中,曾經蒼涼寂靜的大漠瀚海正在挺起工業的脊梁。 放眼大漠腹地,地質構造奇特,資源稟賦豐沛,已探明有湖鹽、煤、芒硝、鐵、金、硅石等40種。其潛在的石油、天然氣洶涌的萌動,和著北山5個成礦遠景區的銅、鎳、鉬、金、鎢、錫的光澤,堅守著國家西部戰略資源儲備的大任。 在老一代“工業人”的眼中,改革開放的30年,是阿拉善工業茁壯成長的30年——從傳統工業到現代工業,從“一白一黑”到產業多元,從單純的資源開掘到循環經濟發展,從企業的“散兵游勇”到園區的集約發展,30年間,阿拉善工業經歷了巨變。統計數字顯示,1980年時全盟工業增加值僅為0.39億元,今年1至7月份,全盟工業總產值攀升至129.76億元,全盟97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60.87億元。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改革開放的滾滾巨輪牽引下,經歷了優勢挖掘、結構調整、改組改造、產業升級、內聯外延等一系列嬗變,阿拉善工業風生水起,逐步實現了量的擴張和質的飛躍,成為支撐全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堅強脊梁。 阿拉善是全區礦產資源富集區,主要的86個礦種占全區已發現礦種的71.67%。上世紀70年代中期,全盟僅有吉蘭泰鹽場、雅布賴鹽場和少數幾家手工業作坊。2002年,盟委、行署確定了“工業興盟、工業富盟、工業強盟”的指導思想,在黃河之濱集中規劃發展了烏斯太高載能工業園區并在原有基礎上設置了巴彥浩特、吉蘭泰、騰格里工業小區。 這一舉措,成為阿拉善工業發展里程碑式的轉折點。數據顯示,2008年全盟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125.9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256.88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10.5倍和14.64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額達182億元,是2002年的5.6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收入和實現利稅總額分別達到180.69億元和19.5億元,是2002年的9.8倍和7
.3倍。6年間,全盟共實施工業重點項目205個,總投資290億元。如今,優勢特色產業成為帶動全盟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三大產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80%以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