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采購與供應鏈管理專業委員會日前在“2009全球采購與供應鏈論壇”上發布的2009中國采購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國有企業在一些關鍵采購績效指標上落后于平均水平,其對采購的戰略作用重視不足,對采購部門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如私企和外企,關注點并未放在采購的精細化管理方面,忽視總成本控制,采購管理的總體效率低。 “金融危機對我國采購的總體沖擊不大。”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說。根據調查結果,接近2/3采購領域的受訪者認為市場變化不大,64.6%的人認為金融危機對企業雖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報告指出,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由于國內市場廣闊,加上政府的措施比較得力,危機波及的廣度及深度都有限。 就采購額而言,接近半數的企業采購額依然保持上升態勢,認為2009年采購額高于2008年的受訪者比例為44.2%。報告認為,盡管這一數據較2008年比2007上升的比例下降了23個百分點,但考慮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能夠達到如此已屬不易。 其中,2009年比2008年上升的比例以國企最高,為57.4%,而從2009年的采購額下降來看,國企下降比例最低為21.3%。也進一步佐證了國企由于具有一定的市場壟斷性,也相對具有穩定性,受金融危機的沖擊較小。 相對而言,外企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大。有1/3的外企認為影響很大,而國企和私企認為影響很大的比例分別為23.1%和18.5%,遠低于外企。報告分析,這主要是由于外企的母公司多數身處全球金融危機的漩渦中心,其影響必然波及其在中國的公司運營,所以受影響較大,而中國公司的主要市場在國內,影響相對較小。 盡管如此,危機的影響滲透在企業管理乃至采購管理的多個層面上,金融危機對采購的影響主要在采購經費消減和工作壓力加大。在危機時期,成本控制是采購對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貢獻,而質量、人才和原材料市場被認為是采購人員面臨的三大主要挑戰。 從調查來看,采購的商品質量、原材料市場和人才問題是目前采購管理面臨的最主要的挑戰,回答選擇的比例分別為55.9%、50.6%和44.5%。由于金融危機帶來了巨大的市場調整和波動,這種調整迫使企業的供應鏈面臨重組,盡管商品價格和成本可能下降,但由此也形成了商品的質量難以把握的局面,產生了巨大的供應風險,這種責任毫無疑問應該有采購部門承擔,因此質量問題成為關鍵挑戰。人才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由于環境的劇烈變化,更突顯了專業人才的重要性。 采購績效是決定采購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報告主要從采購績效的評估指標和采購績效的管理兩個角度進行考察。 在若干績效評估指標中,庫存管理指標是衡量采購績效水平的關鍵指標。就原材料庫存周轉率(次/年)來看,原材料庫存周轉率為14.5次/年。但分類來看,年周轉次數低于10次的比例超過60%,顯示了企業庫存管理的水平仍然較低。國企的該項指標表現較差,年周轉次數低于5次的企業比例接近2/3,超過10次的比例為22.6%,遠低于平均水平。 “從收到采購申請到將訂單轉交供應商的平均周期”指標顯示,國企這一處理時間明顯長于私企和外企,超出平均處理時間10個小時,這表明國企處理訂單的時間較長,效率較低。而在“準確處理的訂單比例”中國企也是最低的,平均為81.6%。 “從發出訂單到供應商交貨平均周期”來看,周期的平均值為20.1天。超過一半的企業供應商交貨周期低于10天,11―20天的比例為17.9%。就不同的企業來看,國企依然最差,平均天數近30天,超過私企一倍的時間。 通過對采購績效的考察,報告認為,國企的采購績效并不占優勢,反而在一些關鍵指標上落后于平均水平。進而表明,國企由于占有天時、地利,收到國家各種政策惠顧,其對采購的戰略作用重視不足,對采購部門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如私企和外企。 “在采購是否與財務等得到同樣重視、高管對采購的投入以及采購部領導跨職能團隊等方面,國企肯定回答的比例均落后于平均水平,顯示對采購部門的重視程度不足。超過70%的國企受訪者認為采購改進余地很大,接近60%的人把提升領導對采購的重視排在采購改進的首位。”戴定一指出。 此外,國企的關注點也并未放在采購的精細化管理方面,忽視總成本控制,采購管理的總體效率較低。而外企在采購績效管理方面總體水平較高,績效管理的透明度也相對較高,有不少經驗值得國內企業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