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簡讀 山西省省會,我國中部地區(qū)重要的能源基地、老工業(yè)基地,具有2500年悠久歷史的特色文化名城,是山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太原自然資源豐富,其中煤、鐵儲量最為豐富,被譽為“煤鐵之鄉(xiāng)”。
 |
本報記者 燕雁 攝 |
 |
太原市環(huán)保局信息中心主任趙春峰正在分析太原市環(huán)保信息監(jiān)測系統實時監(jiān)測到的“二氧化硫排放占80%以上的企業(yè)”的污染排放動態(tài)。本報記者 南婷
攝 |
從1998年“數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時至今日已20余載,隨著這一概念在中國被逐漸認同,應運而生的“數字城市”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試點建設。以7月16日“數字太原”的運行為標志,我國公眾開始享用城市數字化“盛宴”,而各地政府迎來的則是城市規(guī)劃和管理手段的重大變革。
時代發(fā)展催生城市信息系統化
我國正面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知識經濟、國際化經濟、區(qū)域經濟等多層面的競爭壓力,如何通過信息化、數字化實現區(qū)域管理和區(qū)域經濟的自主創(chuàng)新,成為城市發(fā)展必須應對的課題。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利用綜合信息輔助決策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城市突發(fā)火災,既需要消防部門緊急救援,也需要衛(wèi)生醫(yī)療部門判斷最近的醫(yī)院位置、床位,還需要交通部門判斷道路情況等等。”太原市國土資源局信息中心數據中心主任李榮說,時代的快節(jié)奏使我們迫切希望誕生一種可快速綜合信息以輔助決策的“工具”。
然而,這一美好的愿望卻難以與現實對接。“過去各部門孤立建立起來的系統,使用的軟件不一樣、技術不一樣、標準規(guī)范不一樣,空間基準、時間基準大相徑庭,使得基礎底圖千差萬別,當各種專業(yè)信息放到千差萬別的底圖上時,政府決策需要綜合信息時便無法集成起來。”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越來越突出。倘若任其發(fā)展下去,最終可能導致所有的部門系統都得改造、重建,將花費巨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為全面推進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形成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國家測繪局于2006年5月立項開展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試點項目。
項目根據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實際需求,在全國范圍內選擇若干具備條件的城市,構建城市地理空間信息公共平臺,開展數據采集、整合、建庫和應用系統等工作,以促進地理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使之能夠直接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zhàn)場。
全國掀起“數字城市”建設熱潮
所謂“數字城市”,是指充分利用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及虛擬仿真等信息技術,對城市基礎設施和與生產生活發(fā)展相關的各方面,進行多主體、多層面、全方位的信息化處理及利用的一套綜合系統。
據介紹,“數字城市”的發(fā)展基本上經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政府與企業(yè)內部信息化建設、城市政府與企業(yè)之間的互聯網連接和完成數字大廈、數字社區(qū)、數字城市的建設四個階段。目前,美國、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前三個階段的任務,正開始第四階段的建設。
作為“國家測繪局數字區(qū)域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示范工程”的試點之一,太原市于2007年9月正式立項,并于今年7月中旬成為國內首個通過項目驗收的城市,被國家測繪局授予“全國數字城市建設示范市”稱號。
公眾通過“數字太原”可足不出戶,在網上方便查詢詳細服務信息;政府職能部門則能通過該系統來處理、分析和管理整個城市,以促進城市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交通流的暢通、協調。
除太原外,全國其他各城市也相繼開展“數字城市”項目的試點建設。據國家測繪局局長徐德明介紹,從2006年5月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工作開展以來,目前已有24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53個城市參加了試點與推廣工作。
據了解,山東、湖北等省已將在全省推動數字城市建設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以太原為代表的一批試點城市已完成建設任務,建設成果在促進城市的科學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專家認為,“數字城市”為政府的科學決策和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滿足了城市政府部門業(yè)務工作對地理信息的需求,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享與信息綜合利用,有效地推進了城市信息化進程。
“數字城市”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方面帶動作用明顯。據不完全統計,通過實施項目,國家投入5000余萬元,目前已帶動各地在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生產、高新技術設備配置及應用系統建設等方面投入約7億元。
數字城市建設任重道遠
“數字城市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簡單的大規(guī)模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產品的堆積就能實現的。”太原理工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系主任張錦說。
業(yè)內人士指出,政府、有關單位和專家必須研究數字化城市建設中的產業(yè)鏈模式,通過政策、法規(guī)和調控的手段,保證數字化城市建設的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而各類企業(yè)在數字化城市的產業(yè)鏈中明確自身的定位,努力成為國家信息化建設中的可持續(xù)推動力。
“靠任何一個部門或行業(yè)的力量實現標準化是難以行得通的。”專家認為,政府必須實行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協調和管理,否則,各部門、各地區(qū)、各單位自行其是,勢必造成網絡分割、重復建設、資金分散和資源浪費。
“政府自身的投入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如有關的基礎研究和尖端技術開發(fā)、信息化試驗區(qū)建設、政府信息系統建設、基礎數據庫的建設等。”與此同時,可開放與數字城市相關的產業(yè),吸引外資和民間資金,特別是民間資金的投入。
張錦認為,除了政府職能信息化外,數字城市建設還應與企業(yè)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結合起來。通過百姓、企業(yè)的參與和監(jiān)督,“數字城市”將能不斷得到優(yōu)化和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