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日于廈門舉行的“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論壇”上,海峽兩岸的專家認為,兩岸經濟合作將拓展合作領域,擴大合作規模,深化合作層次,加速兩岸貿易投資自由化,對兩岸經濟貿易增長有著積極影響。專家建議,從四方面加快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
刺激臺灣經濟增長 擴大臺灣就業
臺灣是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出口貿易對GDP的貢獻度高達60%以上。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臺灣對大陸出口基本占其出口總額的30%左右。大陸對臺灣出口有著積極拉動作用。
專家認為,兩岸實現貿易自由化后,臺灣的石化、機械設備、電子、光學儀器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對大陸市場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帶動臺灣對大陸出口有較大幅度增長。
同時,隨著兩岸間關稅降低及非關稅壁壘減少,貨物、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更加便利。兩岸實現直接三通所帶來的便利及效益,將會刺激臺灣企業擴大在島內投資,同時也將吸引更多外資擴大對臺灣投資,隨著臺灣擴大對陸資的市場開放,大陸企業赴臺投資也將有一定幅度成長。
另外,在兩岸貿易自由化推進過程中,大陸將給予臺灣農產品更大的開放度,以支持臺灣農民就業。根據臺灣中研院研究成果,兩岸簽訂經濟合作協議后,將使臺灣總就業人口增加25-26萬人。將有效降低總失業人口數。
促進大陸貿易發展 正面效應明顯
兩岸貿易正常化及自由化將帶動大陸貿易發展。據專家介紹,目前臺灣對大陸限制類產品達2199項,占臺灣進口總目錄的20%。禁止類工業品占該類別產品比重15.7%,如實現貿易正常化,對上述產品解禁,將會使大陸對臺出口增加,使大陸逆差相對減少。
在開放類產品中,機電及高新技術產品是兩岸貿易主導產品。據統計,2007年,大陸從臺灣進口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分別是70.4%和58%,對臺出口的比重分別為63.5%和39%。如兩岸實現貿易自由化,尤其是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市場開放,不僅能促進大陸對臺貿易發展,也將使大陸產品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帶動大陸總體對外貿易發展。
兩岸現代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作深化將帶動大陸投資增長。根據臺灣最近推出的兩岸產業“搭橋專案”,兩岸將在中草藥、太陽光電、風力發力、汽車電子、航空、紡織與纖維、通訊、電式行車等新能源,環保、生物技術等領域開展合作,將提升兩岸高新技術產業合作的規模、領域和層次。
商務部研究院臺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劉雪琴說,研究表明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對大陸GDP增長,福利水平、進出口貿易、貿易平衡、貿易條件以及就業等均具有正面效應。
從四方面加快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
專家建議,從三方面加快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首先,經濟合作機制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包容性及動態開放性,應根據兩岸經濟的實際狀況及機制的進展情況,適時增添所需內容。兩岸應通過協調協商,對經貿關系正常化、自由化內容達成共識,先做出總體安排,再采取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的方式逐步完成。
其次,兩岸應相互理解尊重,充分兼顧雙方利益。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及臺灣經濟遇到的困難,大陸可充分考慮臺灣某些特殊產業的利益訴求,通過擴大開放,支持臺灣相關產業發展。同時,由于經濟發展的差異,臺灣關稅水平遠遠低于大陸,在貿易自由化進程中,大陸將承擔更大的減稅壓力。大陸也要切實考慮產業發展及企業的呼聲,堅持做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第三,應建立起兩岸產業合作機制,并納入兩岸機制框架。兩岸產業界可通過機制性合作,共同制定產業合作的總體目標,重點產業合作內容,分階段實施路徑等,并定期進行拓展產業合作領域及合作的模式。此外,應放開臺灣高端產業到大陸投資,促進兩岸加強技術、人才交流與合作,資質認證合作、產業標準制定,開展高新技術園區或工業園區的合作等。
第四,加強兩岸服務業方面的合作。目前對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關注更多的集中在關稅減讓上,但實際上,服務業開放、貿易投資便利化以及經濟合作領域更能體現雙邊經貿合作的深度,也更有利于雙邊經貿資源的整合和產業結構的提升。
同時,專家提醒,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都應遵循逐步開放的原則,面臨迫切競爭的產品和部門先開放,弱勢產業、敏感產業后開放,以最大程度減少沖擊,減少社會壓力,平衡利益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