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4日,蘭新鐵路第二雙線開建。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
“加大鐵路建設力度作為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之一,今年完成基本建設投資6000億元。”鐵道部發展計劃司司長楊忠民說,目前是我國鐵路建設投資最大、項目最多、建設速度最快的時期。
鐵路迎來發展黃金機遇期
一直以來,我國鐵路建設長期落后于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長9.6%,而鐵路年均增長只有1.4%。
金融危機發生后,國家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事實上,我國鐵路歷史欠賬很多,需要彌補,需要發展。現在我們有項目,有資金,有人才隊伍,又有了這么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可以說,現在是我們鐵路發展的黃金機遇期。”鐵道部總規劃師鄭健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除了政策支持,從我國的能源緊張狀況、鐵路的建設成本等多角度考量,目前都是建設鐵路的有利時機。
楊忠民表示,目前我國綜合運輸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鐵路的發展是相對滯后的,同時鐵路本身又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四車道高速公路每公里占地115畝左右,而高速鐵路每公里占地僅55畝左右,能耗僅占全交通行業的1/10。
記者了解到,按照鐵路建設規劃和目前的建設進度,到2012年,我國鐵路將發生歷史性變化,營運里程由2002年的7.2萬公里達到12萬公里以上,電氣化率、復線率均達到50%以上,發達完善的鐵路網將基本形成,屆時,鐵路運輸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將基本消除。
多重優勢助推鐵路建設大發展
在新一輪鐵路大建設中,形成了國家、地方、企業多方聯手加大投資的格局。鐵道部最新數據顯示,2008年完成投資3375億元,同比增長88.65%;今年1至10月份,全國鐵路基本建設共完成投資3906.0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7.5%,鐵路共完成新線鋪軌4705公里。
中國政府出臺的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直接刺激了鐵路建設。一攬子計劃要求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新增投資計劃中,重點加強了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著眼于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加快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綜合運輸體系,特別是圍繞發揮中西部地區優勢,建設煤運通道、西部干線鐵路和機場。根據一攬子計劃,鐵路部門啟動了大量儲備項目。
“這是我國的政策優勢和體制優勢。”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說,我國的體制優勢,有力地推動了鐵路的大規模建設。如果沒有這樣的體制優勢,這么大的投資,這么大規模的建設都是無法想象的。我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和經濟體制改革在為鐵路發展提供保障的同時,促進了鐵路生產力的釋放,提高了生產效率,加快了鐵路現代化發展。
鐵路拉動作用顯著
有專家表示,鐵路投資1元錢,大約可帶動GDP增長10元錢左右。
按照今年建設投資6000億元,根據鐵路基本建設的定額來換算,將創造或保留就業崗位600萬個,消耗鋼材2000萬噸,水泥1.2億噸,石類材料1.9億立方米,砂類1億立方米,汽柴油330萬噸等相關材料,還需購510億元各類設備。另外,在6000億元之外,還有大概1000億元要用于既有線改造和機車車輛購置等。
中鐵的三季報顯示,受益于去年以來國家基建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張,特別是始于去年第四季度的宏觀刺激政策,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新簽合同額及未完工合同額均出現大幅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新簽合同4157.5億元,同比增長69.4%;截止到9月底,未完工合同5865.2億元,同比增長44.1%。
京津城際鐵路作為我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鐵路,運行一年多來在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GDP總量實現5780億元,增長10.1%;天津市GDP總量實現3580億元,增長16.6%,兩地的GDP增長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