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物價回升趨勢已經確立,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CPI環比上月增長0.4%。這一數據也強化了政策退出的預期,但經濟學家認為,短期內中國的貨幣政策主基調大幅調整的可能性不大,近期政策的著眼點在于結構調整。 “短期內,中國的貨幣政策的主基調大幅調整的可能性不大,關鍵則在于根據國際和國內經濟金融狀況靈活微調貨幣政策的松緊度,即貨幣政策由事實上的反危機時期的過度寬松真正回歸到中性的適度寬松方向上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貨幣政策當然應當對通貨膨脹保持高度警惕,不過,如果把結構調整作為宏觀政策的主要任務的話,較為溫和的物價上漲對于推進結構調整可能是相對有利的。 從全球視野觀察,雖然澳大利亞已經率先加息,但全球主要央行的跟進加息還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目前各國主要擔憂的仍是經濟復蘇的可持續性,通脹壓力顯然也不迫切。 巴曙松認為,國內占CPI較大比重的農產品連年豐收,工業制成品并不存在明顯的供不應求,依然存在明顯的產能缺口,因此,2010年CPI
預計3%左右,但其中輸入型的影響因素可能最為顯著。實際上,對于中國這樣經濟結構迅速調整的經濟體,對于物價上漲壓力也應當有一定的容忍度,同時利用類似的物價環境來推動結構調整可能效果更好。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預計,未來CPI、PPI同比降幅會繼續收窄,CPI在11月左右有望轉負為正,PPI轉正可能要到明年一季度。2010年全年CPI同比漲幅可能在4%以下。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鑒于經濟增長不再值得擔憂而且CPI通脹近期也無大的風險,未來幾個季度政府正面臨很好的機會來著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預期至少在2010年3月份之前不會采取諸如加息之類大的緊縮措施。 不過,雖然大多數經濟學家并不緊張通脹預期,但已開始關注新一輪的資產泡沫風險。巴曙松認為,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中國本土市場,資產泡沫的形成條件已基本具備,需要引起關注。這些條件包括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所謂的內部條件主要是,寬松的貨幣投放和銀行信貸;國內實體經濟的企穩復蘇;出口復蘇將引起經常賬戶順差和外匯儲備積累,這會形成流動性的新增的動力。外部條件則主要是全球為了應對危機普遍投放的流動性對中國的流動性增長形成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率先復蘇,經濟基本面好轉,加之國外較低的資金成本,可以看到國際資本正在加速流向中國。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盡管中國的寬松政策始終強調面向實體經濟的需要,直接將大量資金注入實體經濟,但是,隨著國際范圍內通脹預期和資產泡沫風險的上升,政策的動態微調并且適時考慮逐步退出將顯得更為重要!卑褪锼烧J為,當前全球的中央銀行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也是如何從異常寬松的貨幣政策退出,因此,中國貨幣政策的選擇不但要考慮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更要把它放到全球貨幣政策“再平衡”的大背景中。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預計,央行票據和正回購等公開市場業務仍將是央行2009年內貨幣政策微調的主要手段,但2010年存款準備金率存在上調可能。在利率方面,他認為,2010年上半年存在利率上調的可能性,不過即使上調幅度也會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