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十二五”以及以后一個較長時期,提高居民收入、縮小各種差距、富裕人民群眾應成為國民經濟發展與改革的全新思路和戰略。這是經濟學家、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在談到“十二五”規劃思路時,提出的重要觀點。 在我國歷史上前十一個計劃或規劃中,政策重點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即“強國”的諸領域內,這是由當時經濟發展的迫切性決定的。周天勇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年均9.8%,人均GDP從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3200美元,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這為在“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一段時期,著力解決公平分配和“富民”問題奠定了物質基礎。 周天勇提出,要綜合和全面地解決分配不公、居民分配在GDP中的比例下降、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在“十二五”規劃中,一是要制定和實施加速城市化和人口區域間流動的戰略,推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和人口向城市和城鎮轉移,推進中西部地區的剩余勞動力向沿海發達地區城鎮轉移,進而使剩余勞動力向工業,特別是向服務業轉移;二是要制定和實施促進小企業發展的戰略規劃,這是擴大就業、提高收入、穩定社會的當務之急;三是要制定和實施加速發展服務業的戰略規劃,并以各部門的體制改善和政策促進相配套,真正使服務業成為我國吸收勞動力就業的領域;四是要制定一個長期的提高國家福利的戰略規劃,為建立一個有競爭力和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福利國家打下基礎。 周天勇強調,“十二五”期間要較好地解決分配不公問題、要富裕人民群眾,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即分析問題和思考辦法要從“公要多一些,私要少一些”、“計劃要多一些,市場要少一些”、“政府負主要支付責任,社會居民主要接受國家福利”、“公平重一些,效率輕一些”等傳統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總之,解決問題的大思路、方向和路子一定要正確,要敢于觸動政府本身、各部門和各階層的利益,堅決地推進一系列的改革,才能真正向分配公平、人民富裕的目標邁進,最終建設一個美好的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
“十二五”:政策重點應是讓老百姓富起來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經濟增長年均9.8%,人均GDP從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3200美元,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然而,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地區發展不平衡、城市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公共服務不均等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和認真思考,在“十二五”期間,乃至未來十年,應著力加以綜合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