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60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伴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正日益強大。這期間經濟結構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從很大程度體現在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上。由第一產業的“一枝獨秀”到現在第三產業的崛起,中國已經把更多的精力從“制造”轉移到“創新”上來;仡櫸覈a業結構的演變不難看出,工業管理方式在逐步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輕重工業比例日益趨于合理,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也同時帶動了中小企業的迅速崛起。
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化也同時在人均收入水平極低、工業生產能力很弱的基礎上艱難起步!按筌S進”時期,由于重工業超前發展,使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出現嚴重失衡。農業和輕、重工業的比例關系由1957年的43.3∶31.2∶25.5變為1960年的21.8∶26.1∶52.1。此后,十年文革片面地強調為備戰服務,又使產業結構在“重型化”的軌道走得更遠。
1978年以后,產業結構演變趨向良性循環。鋼鐵、汽車制造、機械等加工產業的技術改造步伐加快,電子、光纖、通信等新興產業有了大幅度的增長,機電一體化得到迅速發展。改革開放初期,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呈現上升趨勢,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才轉為下降。據統計,1978年我國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28.4%、48.6%和23.0%,到1990年變化為28.4%、43.6%和28.0%。而三大產業中,從1979到2007年,第一產業年均增長4.6%,第二產業增長11.4%,第三產業增長10.8%。從構成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已接近于現在國際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
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7年的40.8%,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所占比重由17.3%上升至26.8%,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所占比重由12.2%上升至32.4%。
此外,服務業的發展,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最鮮明的特征。1982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178.8億元,占GDP比重為22.1%,批零貿易和餐飲業增加值為198.6億元,占GDP比重為3.7%。而到2007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增長了30倍,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了22.8倍,國際旅游收入更是由2.6億美元增加到419.2億美元,增長了160倍。截至2008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已超過1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40.1%。
進入新世紀以來,為適應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發展的大局和趨勢,我國堅持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在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2007年,全國高技術產業共有企業21517家,增加值11621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4.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9%。我國的產業結構的變化正在一步步接軌以創新為本的國際化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