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杜(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2009中國企業500強的業績只能是差強人意,這些企業活干得慢了,錢賺得少了,但飯吃得多了。中國大企業的紅利,不少是資源紅利、行業紅利、人口紅利、政策紅利,這是老天爺、老祖宗、老百姓給的紅利,而較少是經營管理紅利。中國企業還要學會在GDP增長率低于5%的情況下開展經營。
李榮融(國資委主任):現在的中國企業500強實際上還只是“500大”。企業不僅要做大,更重要的是要做強。強而不大,沒有足夠的影響力,但不至于垮;大而不強,遲早要垮,垮的影響卻會足夠大。
熊曉鴿(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中國總裁):從500強的構成看,中國經濟結構還需要長期調整。美國前10位最賺錢的企業中有5家是IT企業,而中國500強前十名中,有6家是銀行。這說明中國企業還需要將IT與制造業相結合,同時中國也需要減少企業使用資金的成本。
李綱(咨詢企業埃森哲大中華區主席):一些中國高管的情緒令人憂慮,流露出自滿,認為西方管理經驗不適合中國,只顧眼前。還有一種是自信,認真吸取金融危機教訓,尋找長遠機會,進而參加游戲規則的制定,這是可取的。
王基銘(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執行副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在金融危機中,相比之下美國企業500強、世界企業500強受到的沖擊要明顯大于中國企業500強。所以,這并不能說明中國企業500強的綜合競爭力有了實質性的提高,而是中國企業的政策環境、國內市場環境比較好。與世界級大企業相比,中國大企業成長的歷史還比較短,在資源配置、創新能力、國際化經營、商業模式、企業文化等方面,還存在相當的差距。對此我們必須要有科學的分析和客觀、正確的估計。
莊健(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這一消息雖然可喜可賀,但中國500強企業看似強大,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企業機制的完善程度卻仍顯不足。國外大型企業在全球經濟衰退中疲于掙扎,而國內經營環境相對較好,有助于中國企業的上升。必須同時看到,中國目前處于工業化階段,企業在快速成長,且速度快于美國。中國的私營企業雖然數量龐大,為吸收就業和促進國內企業競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在中國整體企業中,私企所占份額仍然有限。(據新華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