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危機以來,占據我國外貿半壁江山的機電產品已連續8個月出口負增長,跌幅在20%左右。據最新數據顯示,這一降幅在6月開始收窄。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司長張驥30日對外表示,目前機電產品的跌勢有所緩解,正處于低位震蕩階段。
這輪經濟危機對我國的沖擊線路圖是從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區,從加工貿易到一般貿易,從車間型企業到工廠型企業最后到經營型企業“降幅收窄的先后過程和危機降臨時的路線一樣。”張驥分析,機電產業目前在車間型企業降幅收窄的程度大于其它企業,在加工貿易中收窄的幅度也比一般貿易明顯。
預計企業訂單全年降幅超過20%
據商務部在行業內大型國際展覽上所做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海外客戶仍處在觀望中,預計國內企業訂單全年降幅將超過20%。
據最新的數據,今年1月至6月機電產品進出口5149.1億美元,同比下降21.3%,跌幅小于全國外貿2.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066.8億美元,同比下降21.1%,跌幅小于全國外貿0.7個百分點,進口2082.3億美元,同比下降21.5%。
“我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內在結構的問題,也讓全球金融危機的外因通過這個內因放大了沖擊。”張驥表示,從出口增速看,在這輪危機中機電產品出口二十年以來的首次出現負增長,上半年出口降幅達21.1%;從出口市場看,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全線下跌,上半年我國對歐盟、美國、香港、東盟、日本出口下降分別為:26.7%、18.3%、24%、18%和22.9%,同時對拉美、俄羅斯、印度和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出口也受到重創;從商品看覆蓋了幾乎所有主要產品,包括家電、航空、機床、汽車、通信、工程機械等九大類;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均大幅下降。
業內預計,國際金融危機對出口的影響仍在持續,但開始出現積極變化的跡象。今年以來,加工貿易進口降幅呈逐月收窄態勢,6月份單月進口降幅較上月收窄7.3個百分點,業內預計未來幾個月,加工貿易出口跌幅將有所趨緩。
根據2008年的統計,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在全國外貿中占58.8%,占加工貿易的48%。“機電產品的進出口情況直接關系到我國整體外貿的走勢,并且隨著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機電產品在外貿中的所占的比重會不斷增加。”張驥舉例說,發達國家中機電產品在外貿占比平均在55%以上,而在日本這一比重達到了85%,并已長達20多年之久。
危機后月均30%以上高增長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張驥認為,即便危機過后,我國機電產業曾經月均30%以上的高增長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幾年前的高增長是由內生力量和外生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張驥認為,內生力量主要是國內粗放型經濟增長的結果,但如今到了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型的時候;外生力量主要是國際產業轉移的結果,而通過這次危機,國外已經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轉移的步伐會相對放慢。
“危機后機電產品的增長會回落到正常水平,同樣也使我國的外需回落到正常水平。”張驥同時也認為,我國機電產品在全球的比較優勢仍在,使得今后機電的出口增速仍高于全國外貿的整體水平。
全球市場對機電產品的需求依然很大,機電占世界貨物貿易的比重為42%;國際產業轉移到中國的大趨勢不變;在這輪危機中,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量下降,但在國際市場份額的占比卻有所上升,在美國比去年上升4.1個百分點,在歐盟上升1.5個百分點;隨著國內產業調整的逐步完成,配套體系的逐步完善,內生動力會使比較優勢更加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