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7-06 本報記者:張莫 王云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4日在全球智庫峰會“促進貿易自由化與投資便利化”分論壇發言指出,百年不遇的危機再次顯示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多邊貿易體系的不可替代性,成功結束多哈回合談判,是重振世界經濟、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有力措施。同時,他指出,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也是多邊貿易的合理補充。
多哈回合貿易談判是指WTO成員之間的多邊貿易談判,該談判最早于2001年11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WTO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中啟動,原定于2005年1月1日前全面結束。“多哈回合談判已歷時八年,雖然歷經挫折,但也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目前80%的談判內容已達成一致。”易小準說。
“據測算,如果多哈回合貿易談判成功,全球市場的開放水平將是上輪談判———烏拉圭回合談判的2至3倍,也將會帶來1500億美元左右的直接收益。”易小準說。
他表示,現在該談判接近尾聲,要完成談判須堅持兩個原則,一是鞏固談判成果,維護已經確定下來的談判模式和共識,特別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在過去七年中爭取到的基本權利;二是堅持“發展”的主題。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形勢下,最不發達國家的訴求應得到優先考慮,比如對這些國家的出口產品實行免關稅、免配額的“雙免”待遇。
“貿易自由化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各國要拿出政治遠見和勇氣,盡快結束多哈回合談判,不斷推動貿易自由化向前發展。”易小準說。
易小準同時也表示,在全球貿易體系中,WTO多邊貿易體制與區域一體化是并行不悖的兩套經貿體系,其中,多邊貿易是實現貿易自由化的主渠道,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是其合理補充。兩者相輔相成,形成良性互動。
“多邊貿易是中國貿易政策的最優先選擇,但除了推動多哈回合談判,中國也要推動和貿易伙伴的各種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兩個輪子一起轉。”他說。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也表示,就全球貿易而言,以多哈回合談判為代表的多邊貿易是最好的選擇,而區域間的經貿一體化則是次優的選擇,但由于多邊貿易模式遲遲不能在全球兌現,使得區域一體化成為當前全球經貿關系中的最優選擇。
目前,中國與3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4個自由貿易區,已經簽訂的FTA有8個,涉及到16個國家和地區,涵蓋全部對外貿易總額的2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