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力調度通信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上旬全國統調發電量同比下降0.17%,降幅明顯收窄。此時段的日均發電量已經上升至97.64億千瓦時,為今年1月以來最高。
即使用電量降幅有所減少,但是用電量持續下降,工業增加值上漲,背離情況依然嚴重。
此前,中電聯關于5月份用電量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下降2.57%,與4月份3.63%的降幅相比,縮窄了接近一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12日公布,5月份當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增幅較4月份加快1.6個百分點。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從工業增長率上看經濟應該是進入了上升通道,一方面投資對經濟將帶來巨大的拉動作用,另一方面當前最終消費確實有上升的趨勢。
他并不贊同靠發電量來判斷中國工業甚至整個經濟仍然疲軟。他說,工業用電量并不總是反映經濟的變化形式,美國就存在發電量與工業增速不同向的例子。
最新數據顯示,分地區來看,東南沿海地區發電量回升趨勢明顯,廣東省發電量告別前期連續下滑局面,增幅高達11%。其余沿海地區均結束前期兩位數的大幅下滑,浙江省發電量下滑3%,上海市發電量下滑1.6%。
但高耗能產業集中的省份仍不理想,內蒙古自治區發電量下滑6.4%,山西省發電量下滑2.8%,甘肅省發電量下滑12.6%。
6月上旬較5月份-3.5%的降幅明顯收窄,值得注意的是,6月上旬工作日較2008年同期多1天,2008年端午節又在6月上旬。
數據顯示,1至5月份全國累計用電量同比下降3.66%,1至4月份累計用電量同比下降4.03%。
發電量與工業增速背離在經濟蕭條期是常態
“亞洲金融危機時,我國的這兩項數據也出現背離,并且持續了大約3年之久。這一次估計也不例外,有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睂τ诎l電量長期負增長,工業增加值增速卻連續走高,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這種背離在經濟蕭條期是常態表現。
統計局回應專家質:疑產業結構變化導致用電量與經濟增長“不同步”
經濟增長是要消耗電力的,兩者的變化方向應當一致,但是近期二者卻出現了不同步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16日作出回應,認為產業結構變化是導致以上情況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