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衰退三年
●尋求全球金融協調
●金融資產縮水一半
●虛擬經濟危機間歇暴發
●八大產業受創嚴重
●美元霸權負面影響加大
●世界金融體系將演繹大變局
舉世矚目的G20金融峰會日前在倫敦召開。4月也是全球金融危機發端兩周年的一個時點,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由此拉開了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序幕。 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全面升級,記者便開始更多地參加相關會議論壇,走訪各類機構,發出采訪提綱、調查問卷,聽取被訪者對金融危機發展趨勢和危機后全球金融大趨勢的分析和預測。到2009年3月底,記者通過各種方式采訪國內國際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金融機構、研究機構等80余家,采訪經濟學家、金融專家、機構負責人100余位。其中包括世界銀行、紐約交易所等國際財經機構負責人,美國前白宮預算管理辦公室、歐盟理事會官員和經濟學家,亞洲國家包括中國的政府職能部門的經濟學家,等等。 記者收集、分類、梳理他們的分析和預期,以占多數的觀點為核心,綜合出全球金融發展的七大趨勢。
全球經濟將經歷三年衰退滯緩期
記者通過采訪和援引海外機構的調查統計,全球100余位經濟學家中有60%認為經濟衰退將從2008年10月開始持續兩年,此后有一年滯緩期(stagnation),全球經濟處于一種衰退后的“停滯”“休眠”狀態,2012年出現緩慢的恢復性上行;另有30%的經濟學家認為全球經濟將持續衰退3到5年,滯緩期有5年。 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表示,二戰后美國經歷了10次經濟衰退。最近的兩次衰退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衰退期均為8個月。而美國最著名的衰退是1929年8月至1933年3月的“大蕭條”,那次衰退持續了43個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由他的助手給記者的回復表示,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世界經濟將進入較長時間的衰退,但是不會崩潰。 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此輪全球金融危機中,亞洲不會發生類似于1998年的金融危機,目前東南亞國家面臨的最大危險可能不是金融領域而是實體經濟。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學家表示,隨著美國金融危機開始影響實體經濟并向其他主要工業國家蔓延,亞洲將自2009年全面開始切實感受到外來需求降低給經濟帶來的痛楚。
全球金融資產將縮水一半
2008年10月,記者開始收集全球知名機構和經濟學家對金融危機影響金融業的分析和預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機構和經濟學家悲觀預期總體上升。據判斷,全球金融資產總量(包括所有銀行存款、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和股票)將縮水一半。記者綜合亞洲開發銀行、日本日興資產管理公司等多家機構的研究報告,這些報告總共調查近50家美國、歐洲以及亞洲的商業銀行,得出的一個預期是,全球整個銀行業將會經歷2到3年的寒冬期,而全球銀行業壞賬將呈現近30年來最高水平。美國、歐洲中小銀行將在2009年里成批倒下,境況相對較好的亞洲國家的商業銀行的壞賬也將在2009年下半年有所抬頭。 記者采訪包括紐約美國證券交易所、高盛、中國金融公司等50家機構的專家,65%的分析人士認為自2009年始全球股市將低位震蕩兩年。專家們認為,由于全球股票市場提前反映經濟基本面,自2007年以來已先后下行比較大的深度,而且最悲觀的預期也已經在2008年第四季度形成,未來全球股市大面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經濟學家的另一個預期是,中國股市最先爬出但震蕩最大。他們認為,A股市場或在2009年下半年可能出現新一輪上漲,但由于受到國際經濟危機和國內經濟的影響,領先世界爬起的中國股市在以后的走勢中將呈現最大的震蕩。對于未來三年中國股市的走勢,經濟學家的判斷是,2009年股市仍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震蕩有可能加劇,2010和2011年則可望維持較小震蕩中逐步上漲的勢頭。
八大實體經濟遭受深度破壞
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美國、歐盟的機構和經濟學家判斷,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在2008年底進入以實體經濟衰退為特征的下半場。 經濟學家們總的判斷是,根據國際67個行業分類,全球8大行業在金融危機中遭受的破壞最深,按破壞深度從高到低的排序是,房地產、汽車、貿易、鋼鐵、運輸、糧食、能源、IT。 國際機構預期,此輪金融危機危及實體經濟的表現有三:第一,流動性短缺危機席卷了世界有關國家的主要金融機構并波及到了金融體系之外,首當其沖的是各國中小企業。第二,實力雄厚的巨型企業受影響也很大。許多巨型企業有自己的金融機構,自有資金也很充裕,但這些企業多數依靠外部融資來擴大自身規模,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第三,許多企業都是金融機構的控股公司,但大多數金融機構由于流動性短缺而自身難保,就需要回流一部分資金,這必然會對企業產生影響。
危機后將確立全球金融穩定協調機制
回顧歷史上歷次金融危機的救市情狀可以發現,基本上是一國或區域性的行動,同時救市措施也較為單一,主要是向金融機構注資、回購股票等方式。此次金融危機中救市與過去相比呈現出諸多特點:政府起主導作用、各國有了更多的溝通與協商、區域和全球聯動救市、國際機構IMF也罕見地參與了救市。特別是各國政府主要推出了注資、減稅、降息、投資、銀行國有化、產業振興計劃等六種救市措施。 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CEO多諾霍等人士表示,金融危機之后,全球各國應總結聯合救市的程序、時間、方式等,討論成立類似于“全球金融市場應急協作委員會”的機構。10多位經濟學家表示,金融危機之后,應設立常態化的“全球金融穩定工作組”,“工作組”設在聯合國。“全球金融穩定工作組”旨在確保救市參與者和各國監管機構集中注意力,緊跟經濟(金融)危機復雜且不斷變化的環境和形勢,推動信息共享,加強彼此交流,提高政府間協商決策的效率。 根據預期,就像G20金融峰會,將來的“全球金融穩定協調機制”也會是以全球范圍內的多方參加的會議為主要形式,來討論和決定將來救市的時間、方式、分工等。
過度虛擬將主導21世紀金融危機
經濟學家預期,雖然各國正在用盡全力化解危機,但由于美歐主導下的過度虛擬經濟積累甚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籍一次行動而全部消腫。可以斷言,在21世紀,過度虛擬經濟將不時(每隔五到十年)會給世界人們帶來或大或小的麻煩。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披露的數據,2007年,全球外匯資金和金融衍生品全年交易量合計達到3259萬億美元,相當于2006年全球GDP總和的67倍。全世界虛擬資本日平均流動量在1.5萬億美元以上,大約是世界日平均實際貿易額的50倍,即世界上每天流動的資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國際貿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場中進行以錢生錢的活動。據預計,隨著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規模還會進一步膨脹。
美元一幣獨大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將加大
中國、印度的一些經濟學家表示,美國用自己幾乎無成本印制的美元來換取國外廉價的原材料等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制成品,或者并購國外的戰略性企業。 根據美國政府問責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前總審計長、美國彼特·皮特森基金會總裁兼CEO大衛·沃爾克的估計,如果把美國政府對國民的社保欠賬等所有隱性債務一起統計,2007年美國的實際債務總額高達53萬億美元,這幾乎與全球GDP相當。一位經濟學家表示,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后,債權國不能讓美國破產,否則某些債權國自己也會因此破產。換句話說,美元和美國的債務已經綁架了世界。 經濟學家們認為,美聯儲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宗商品、黃金和石油價格暴漲,全球通脹迅速惡化的根源。經濟學家們預期,金融危機后的五年內,美元仍將制造危機前的全球流動性過剩,并導致大宗商品、黃金和石油價格暴漲。全球流動性過剩將造成三種情況,一是資產價格上升,泡沫形成;二是CPI上升,通貨膨脹;三是二者兼而有之。中國近幾年先是房地產價格和股價猛烈上升,到2007年7月,通貨膨脹率達到5.6%,CPI超過溫和通貨膨脹,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結構性通脹——核心物價指數很低,所以是結構性的、輸入性的。 中國、印度的一些經濟學家表示,未來數年,流入新興市場的資本多數是證券資本,如果發生大量資本外流,新興經濟體股市可能將劇烈波動,部分國家可能爆發金融危機。
未來20年世界金融體系演繹大變局
經濟學家們對金融危機后的世界金融體系充滿了期待,他們認為應該從貨幣體系、國際金融組織、世界金融監管體系等方面逐步重建一個新的框架。 美國經濟研究局(NBER)2008年10月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期,金融危機之后,歐元7年內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到2015年,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王者地位將被歐元取代。 不過,全球多數經濟學家總體不認為美元作為參照貨幣的地位將在很短時間內受到徹底顛覆。他們認為,貨幣轉變需要很長的過程,美元將依然保持優勢地位但是處在多種主要貨幣體系中,歐元將是美元在今后15年至20年的競爭對手。 針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中國有關機構組織了一項系統的研究。研究回顧了過去近40年來世界7種主要貨幣的國際化走勢,試圖總結出一些一般性規律,并借此來預測人民幣國際化可能的前景。根據推測,人民幣未來15年將成為非常重要的國際性貨幣。 筆者采訪近20位中國、印度、歐盟和美國的經濟學家和貨幣專家,他們中的一半以上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美聯儲等進行了尖銳批評和指責,并提出改造這些機構的理由和方案。他們預期,金融危機之后的10年內,目前的國際金融組織將接受系統性改組,而真正代表全球利益的“世界央行”應早日建立。中國和印度的幾位經濟學家表示,在金融危機之后,應該及時積極地將IMF改造成全球中央銀行;重建聯合國體系,使之成為政治和經濟談判的場所,以便于把世界主要地區的金融活動和貨幣政策協調機制建立起來。
[相關文章]未來20年將上演全球金融大變局
截至今年3月底,本報記者用一年多時間跟蹤調查國內國際各類機構80余家,采訪經濟學家、金融專家100余位,聽取被訪者對金融危機發展和危機后全球金融趨勢的分析和預測。這些專家的共同結論是:本次金融危機將改變原有全球金融秩序,未來20年內將上演全球金融大變局。
[采訪札記]我這一年的“危機”采訪
2007年的3月21日,是中國節氣中的春分。我與幾位朋友在北京海淀的一家餐館邀杯聯歡,這一天是本人的生日。席間,有人提起一周前也就是3月14日美國第二大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首曝資產危情。經濟史專業的劉博士迷糊著眼睛若無其事地說,“世界經濟太平靜了,怎么不來一場危機?”這竟然一語成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