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兩會報道特別策劃:信心中國]
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遭遇到一個巨大的困難:外需明顯減少,出口嚴重下降。 一些專家認為,中國長期形成的過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前幾年依賴大量出口實現經濟超常規增長的外部條件已不復存在。
越過度依賴出口傷得越重
據商務部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出口依存度約為32.5%,外貿(進出口)依存度約為58.3%。,這組數據已分別低于2007年度的相關統計。但與世界上一些成熟經濟體相比,這一比例要高出很多。數據顯示,日本2007年出口依存度僅約為15.6%。 “現在我們看到的出口依存度數據還是這幾年中稍有減少的,2005年前一段時間的出口依存度要更高。”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對記者說,出口驅動在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發展中占據著核心地位。 聯合國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說,外向度越高的地區、產業和部門在這輪經濟危機中受到的打擊越大。 作為外向型經濟代表的廣東省就在幾個月內經歷了經濟的大幅下滑。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1/3、財政收入占全國總財收的1/7、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9。 在當前金融危機不斷加劇下,廣東經濟今年一季度及上半年有可能遭遇負增長的危機。“以外向型產業為主體、港臺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占主體、‘三來一補’勞動密集型產業占主體的產業布局和運行模式,已經被事實證明邊際效應進入持續下滑階段。” 訂單減少、資金緊張、成本壓力使一些工業企業步履維艱,倒閉重組頻頻上演。“從產業來看,我國第二產業產值占整體GDP的一半,而第二產業基本上是靠出口拉動。”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主任王耀說。 王耀表示,鋼鐵、紡織服裝、一般加工組裝、輕工、有色、建材等產業持續大規模投資,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生產能力大多處于過剩狀態,在國內需求無法消化的情況下,就對外需形成了很強的依賴。在金融危機作用下,國外市場的急劇萎縮使產業結構中的矛盾顯現出來,這類產業也該進入調整期。 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主席斯蒂芬·羅奇日前表示,此次金融危機令美國“過度消費”的時代告終,估計美國消費目前僅下跌了20%,尚有80%的調整空間,亞洲經濟依賴出口的增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持續。
出口驅動型模式形成有其特定原因
一些專家認為,依賴出口驅動在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經濟發展中曾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這一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原因。 “出口開了13億人的竅!”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說,在國人心中,出口是與外商投資、招商引資合在一起的,從歷史看,出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外來壓力,把市場經濟因素帶入中國,讓國人開始知道并了解市場化和國際化趨勢。 “經濟要趕超,不依賴出口不行,其他國家的例子也是這樣。”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說,亞洲四小龍及若干東南亞小虎的經濟騰飛都是由出口推動的,外資也在其中起了比較大的作用。東亞地區在戰后一枝獨秀的經濟發展成果,顛覆了發展經濟學中傳統的“出口替代”理論,而使“出口推動”的發展模式得以大行其道。 “中國過度依賴出口的這種模式與東亞經濟高速增長的普遍規律相關,也有賴于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自身特點以及全球化和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所提供的發展機遇。”梁國勇說,如大量的農村過剩勞動力及其對低工資福利的容忍,在全球化中跨國公司生產基地轉移的趨勢,以及發達國家在中國入世后對中國的市場開放和消費增長等。
當前應統籌協調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
“金融危機給我們的啟示是,出口增長率并不等同于其對經濟拉動的增長率。”張燕生說,出口不是追求規模和速度,而是要質量和效益。當前我們應該漸進地從開放帶動改革和發展轉變到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的統籌協調。 國務院近日原則通過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賦予了珠三角新的戰略定位:從過分依賴外需的外向型經濟體系轉為內外需并重、全面融合發展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很顯然,中國這么大的經濟體,僅以出口實現長期的超常規增長是不現實的。”梁國勇認為,經濟發展需要依賴出口,但應該依賴到什么程度,關鍵是看經濟依賴出口實現增長的可持續性,以及是否有措施提高這種可持續性。 來自德意志銀行的一份研究資料表明,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今年會有下行的壓力。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必須不失時機地進行發展模式的調整乃至重構,這種調整和重構的內部條件已經具備,危機也從外部大大強調了其必要性和緊迫性。 “但這也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張燕生說,出口產業承接了我國勞動力過剩的諸多因素,三十年的發展,也要三十年來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