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名大學生在招聘會上查閱信息。新華社發(王建中
攝) | “一年之計在于春”,在穿越全球金融風暴的第一個春天來臨的時候,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正感受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 2月5日的北京農業展覽館人頭攢動,作為立春后北京第一場大型人才招聘會,這里寄予了太多人新春的希望,大學生們更是將這里視作新的一年尋夢的地方。
“必須在城市找到一份工”
早上九點正式開始的招聘會現場及周邊地區在不到八點的時候就已是人山人海,擁擠的人流中,結群而來的大學生們占據了很大比重。江西師范大學金融專業四年級學生李嬌和她的三位同學第一次來到北京參加大型人才招聘會,她們決定先分頭行動,中午12點再集合。 “今年工作太難找了,原本大學畢業生就多,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機,國內也是大企業裁員、小企業倒閉,聽說很多能力比我們強的人都自降身價,我們現在根本不敢奢望所謂的心理薪酬。”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在就業市場不斷試水的李嬌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憂慮。她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 今年即將畢業的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岳軍也有著相同的渴望,但與李嬌不同的是,岳軍的經歷使他更加沒有退路。岳軍說:“我必須在城市找到一份工作。” “我至今一直不敢告訴父母就業形勢有多么嚴峻。”性格內向的岳軍向記者講述了這個剛剛過去的令他備受煎熬的新春佳節。“今年春節回到老家,從新聞中聽說經濟形勢不好就業困難的父親開始關心地詢問我畢業后工作的事情。我只能強顏歡笑地騙他說上海有幾家很不錯的公司打算要我去工作,我正在考慮去哪家。”岳軍無奈地說,“我是怕家里人為我擔心才這么說的,其實越是這樣,我自己的壓力就越大。” 岳軍的老家在四川一個偏遠的山村,全村人世代務農,到如今就只出了他這一個大學生。為了供他上大學,家里拿出了所有積蓄,和親戚借了一些錢,又申請了助學貸款。四年下來,岳軍可以說是掏空了家底。本打算本科畢業后就出來工作補貼家用,但由于成績優異,岳軍得到了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機會,當時岳軍想“不如多讀三年書拿到碩士研究生的文憑,這樣學歷和能力都提升了,肯定能進更好的公司拿到更高的薪水,到時候對家里的幫助更大”。讀研究生的三年,岳軍沒向家里要過一分錢,所有花費都來自他的獎學金和自己打工賺的錢。 “我不僅考上了大學,還是個名牌大學,而且還讀了碩士研究生。十里八鄉的鄉親都認為我們家從此就要發達了。但誰曾想畢業的大學生一年比一年多,今年還趕上了全球金融危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岳軍告訴記者,他一直和家里人“報喜不報憂”,從未吐露過自己的就業壓力。
“本以為研究生畢業后又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卻沒想到這個時候碰上經濟危機,而且我所學的專業受影響還挺大的,IT行業大大小小很多公司都在裁員,我之前的預想是在一家規模較大的公司找一份月薪5000元左右的工作,現在看來完全是癡想。”岳軍搖著頭苦笑著說道。 岳軍其實并不是什么工作都找不到,有幾份技術要求較低的、月薪1500元左右的工作聯系過他,都因為與自己的期望相差甚遠而被他婉拒了。但是在尋找所謂理想工作而屢屢受挫后,岳軍也開始動搖了,畢竟家里的經濟情況容不得他挑三揀四了,這個擔子他必須扛起來。 “我妹妹正在讀高三,當時家里已經把所有積蓄用來供我讀大學了,如果我現在還不趕緊工作為家里提供經濟來源的話,妹妹很可能就因此上不了大學了,而且我也還有大學期間的助學貸款要還。實在不行,就先隨便找個工作干著吧。”岳軍的臉上寫著無奈。 在大城市找工作碰壁后,一些大學生已經開始面對現實,選擇去農村基層或回到中西部的老家,這會不會成為岳軍的一種選擇呢?“我是不可能回老家的,在我們父輩的眼里,拿出一家人的血汗錢供孩子出去讀大學,就是希望改變他們的命運,將農村戶口轉為城市戶口,不再束縛在黃土地上,這是他們一輩子的愿望,我不能讓他們失望。”而令岳軍顧慮更多的其實是與老家表妹的比較。岳軍告訴記者:“這次過年回家,看到高一就輟學出外打工的表妹一個月都賺一千多元,我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要是一個研究生出來工資和她一樣,村里人會怎么看我?”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雖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已經將就業的目光瞄向了農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但依然有很多被寄予全家、全村、全鄉希望的大學畢業生們決心將根扎在城市。
選擇留學深造 規避經濟危機
與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境遇有所不同,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在金融危機的嚴峻就業形勢下,似乎選擇更多些。朱琳是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的本科應屆畢業生,她所學的專業無疑是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從各種渠道了解到的就業信息都讓她無法樂觀——“不是裁員就是減薪,我所學的專業依然是就業的‘冬天’。”朱琳告訴記者,她打算全力以赴考研究生繼續深造,因為在她看來“現在找工作時機不好,讀研究生至少可以避開‘剛畢業就失業’的命運。” 蔣曉輝也是某高校金融專業的本科應屆畢業生,按往年的就業形勢,他完全可以像很多師兄師姐那樣在銀行找到一份薪酬不錯的工作,但以現在的經濟環境,他完全放棄了找工作的念頭,而一心為考研做準備。“幾次求職受挫后,我冷靜地想了想,估計這兩年正是企業破產、員工下崗的高峰期,我正趕上這個時候大學畢業,工作肯定不好找。”蔣曉輝說,當前最好的出路就是繼續深造,利用經濟不景氣的這兩三年時間讀研究生,再考一些有助于今后就業的證書,為日后找個好工作增添資本,也許兩年后經濟開始復蘇了,那時候再找工作將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在周圍很多同學都在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的時候,廣州大學旅游學院的孫蕓卻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托福培訓班上——她準備去美國留學。“現在選擇留學的性價比比較高。”孫蕓算了一筆賬,按照現在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計算,去美國讀書的匯率成本可以下降近30%;另一個讓孫蕓選擇去美國留學的原因是,美國學校將對自己支付學費的國際學生更加歡迎,留美的機會更多、更輕松。而且,在目前經濟低谷的時候求學,在經濟逐步復蘇的時候找工作,會是更合理的個人規劃。 “1992年美國經濟危機和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期間,我恰好在美國。”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俊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年輕人在經濟困難時選擇去讀書其實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因為“不僅規避了就業風險,而且緩解了就業壓力”。與此同時,在多年來致力于大學生就業研究的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系主任岳昌君教授看來,在經濟危機時選擇讀書深造其實是一種投資,“相對而言,選擇深造的機會成本更小一些”。
“零工資”就業 放棄薪酬求經驗
袁潔是中國傳媒大學四年級學生,去年10月份,她被親戚介紹到一家省級電視臺實習,四個月的實習經歷讓她越來越熱愛電視事業。袁潔的夢想就是能夠進入這家電視臺工作,但現實卻是:該電視臺暫時沒有人員招聘計劃。經過反復思量,袁潔主動提出了“零工資”的工作申請——不要工資,延長見習期,直到該單位有合適職位時再與其建立勞動關系。 “只要能夠學到本領,就沒有什么不值得的。”袁潔樂觀地告訴記者,她當前最主要的任務并不是急于賺錢貼補家用,而是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經驗,結識朋友。“經過這四個月的實習和同事的幫助,我現在做事不僅更有效率、更能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能更加明確地進一步提升自己。”袁潔說,一些用人單位不愿意接收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認為大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而她之所以選擇“零工資”就業,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從這次工作經歷中尋找到下一次求職、提升的機會。 “我大學畢業快一年了,至今沒掙到一分錢,家里還倒貼了兩萬元。”2008屆大專畢業生林聰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著特殊的盤算。林聰在大學的專業是廣告設計,去年還沒畢業時,他就開始在一家廣告公司實習,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能力展示,贏得就業機會。“那時候我想,很多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我一個大專生能怎樣呢,現在企業都要求有工作經驗,我就先‘零工資就業’吧,但沒想到實習期會這么漫長,到現在快一年了,依然實習著,正式的職位好像遙不可及。”現在的林聰,每天依然按時上下班,做著不拿工資的公司職員,但同時也開始盤算著盡快依靠身邊的資源創立起自己的廣告公司。他說,他今年的夢想就是成為自己的老板。 記者采訪中發現,就在傳統的就業市場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和愈發低迷的經濟形勢吞噬的時候,大學生群體的創業熱情也是前所未有。在2月5日北京人才招聘會摩肩接踵的求職人潮中,很多懷揣簡歷的大學生們都提到了自己的創業夢想,他們有的想成為像比爾·蓋茨一樣的財富巨人,有的想像著馬云的經歷在自己身上成為現實,也有的不奢談成功和夢想,只想在淘寶網上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個生意空間,但資金的匱乏、如何選擇創業的方向以及切實可行的來自于政府和社會上的幫助成為了他們激情、夢想與現實之間一道道難以跨越的溝壑。 無論是來自農村卻一心要扎根于城市的岳軍,還是全力以赴爭取出國深造的孫蕓,抑或是在“零工資”就業的無奈中蓄勢而發打算成為老板的林聰,作為全球金融危機下走出“象牙塔”的堅定的年輕人,他們最大的期待就是和全國新增的610萬大學畢業生一樣,希望就業的暖陽盡快撒下金色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