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中廟鄉聯豐村一位老人領到過冬的棉被。新華社記者 屠國璽 攝 |
 |
12月1日,在隴南市武都區安化鎮雙廟村的教學點,一年級學生宋小倩(左)和同桌王娟麗用手指蘸著唾沫,在課桌上練習老師剛剛教過的生字。 |
 |
12月13日,在四川省北川縣漩坪鄉宛建小區,居民在市場購買肉類食品。經受地震重創的北川羌族自治縣群眾的生活已逐漸步入正軌。在干凈的活動板房里,他們吃穿不愁,看電視、上網都很方便。新華社發 |
 |
四川省汶川縣雁門鄉蘿卜寨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黃泥羌寨,以“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遺都”而名滿天下,被譽為“中國第一羌寨”。12月8日,兩位蘿卜寨村民在田里勞作,為來年春耕做準備。他們的身后,是正在修建的新房。新華社記者:陳燮
攝 | 2008年即將被歷史之手輕輕翻過,而“5.12”汶川大地震痕跡留在中國大地。歲末,記者到北川、汶川……遍訪地震災區,傾聽她的心聲,感受她的堅強和希望。
“搬家嘍!搬家嘍!”
“搬家嘍!搬家嘍!”幾個小孩子在陽光下興奮地拍手喊著。 背著背簍,背簍里裝著一個煤氣罐,一回頭,一張飽經滄桑卻掩飾不住喜悅的笑臉出現在記者面前。他叫鄺志國,北川擂鼓鎮田坪村黨支部書記。一周前,他就陸續向位于鎮幼兒園的新家搬東西,這天拆帳篷,他忍不住過來看看,順便幫別的受災村民背點東西。這是發生在11月30日北川擂鼓鎮的情景。 老實巴交的鄺志國,不知道這天其實是個“特別有意義”的日子:包括他在內的12戶受災群眾大包小包東西向新家搬去,與此同時,伴隨他們2個月之久的帳篷被拆除,這意味著,四川綿陽地震災區基本消滅了帳篷戶,四川震區受災群眾“暖冬行動”取得標志性成果。 汶川災區地處高寒山區,不易搭建活動板房,當地群眾就用木頭搭成基本框架,四周和房頂圍以蔑席子,形式簡陋,有人叫它“叉叉房”。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幾乎所有受災群眾的“叉叉房”入冬后被彩條布裹得嚴嚴實實,花花綠綠的布條在冬日的大山里鮮艷招搖。村民告訴說,彩條布下面釘了一層厚厚的棕墊,“叉叉房”溫暖了。 在“汶川第一羌寨”蘿卜寨,羌族老人王金誠站在門口,瞇縫著眼,指著對面山頂說:“看見沒有?雪已經上山,再過幾天就要下到這里來了。”記者走進老人的臥室,看見了三床厚棉被…… 在蘿卜寨蹲點的雁門鄉副鄉長曾克勤說,全縣確保受災群眾溫暖過冬,實施了“暖冬行動”,給每戶村民發了厚棉被。為了讓簡易過渡房保暖,給每戶村民發了14床棕墊和彩條布,給“叉叉房”穿上厚棉襖。 為了讓受災群眾溫暖、安全過冬,災區各級干部動用一切手段,全力以赴。四川省綿陽市采取各級干部“責任層層包干”方式,市、縣、鄉、村、組層層簽訂“軍令狀”,每項工作有時間表,有硬指標。86歲的王金誠望著鄉干部送給他的棉被,露出感激而欣慰的笑容。
“日子還得照樣過!”
初冬的田野顯出豐收后的安寧,活動板房上空炊煙裊裊,生產自救是人們在災難面前的不屈抗爭和對未來的執著向往,希望像羌紅一樣在寒風中燃燒。 汶川縣蘿卜寨村,新建的一排排簡易過渡房背后是銘刻著黑色記憶的羌寨廢墟,但村民們臉上洋溢著樂觀的笑容。“遭災了,日子還得照樣過!”一位村民背著半人高的羌式水桶快步走。 手腳勤快的張路惠背著一歲多的孩子煮豬食,偶爾望向山下原來的家園。家被地震破壞后,她撿回能用的材料,和丈夫一起動手搭起臨時住房,還分了功能區:豬圈、廚房、客廳、臥室。客廳里還有電視音響,那是震前的財產;臥室里有4床新被子,其中一床軍用棉被。 “叉叉房”門口坐著一對老年夫婦,在一捆野枸杞枝葉中采摘鮮紅的枸杞子。老漢嘴里吧嗒著一個銅煙桿,眉眼籠罩在縷縷青煙中。廣場上響起了發動機的轟鳴聲,老人從嘴邊取下煙桿,瞇縫著眼朝陽光地帶看去,用煙鍋指點著說:“看見沒?我們的房子正在修,修好后這些房子又會是方圓百里最好的寨子,我們又會像以前那樣生活。” 蘿卜寨村的新居由廣東省江門市規劃援建。8級防震的框架結構,令人放心。有人告訴記者,寨子建成后,房屋表面抹黃泥,恢復昔日“黃泥羌寨”外觀,但內容已經大變,道路通向每戶人家,不僅通水電氣,還要建沼氣池。 行走在地震災區,記者看到這片經歷了大地震浩劫的土地依然生機勃勃:一排排藍色的板房炊煙裊裊,田野籠罩著輕紗似的霧靄,公路邊堆滿重建農房用的赭紅色火磚,肩扛手提的人們來來往往,精氣神健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