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提供更加靈活就業崗位 楊宜勇: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 蔡 昉:降低自然失業率
王德文:形成一體化城鄉就業政策
[編者按]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都提出了化解就業難的數項舉措,如何才能將它們具體落實?有關專家提出,盡快形成融農民工、大學生一體化的城鄉就業政策,提供更加靈活的就業崗位,鼓勵創業式就業,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
 |
12月7日,山東大學2009屆畢業生就業供需見面會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來自省內外的近200家用人單位提供了約7000個職位,吸引了大批求職者前來應聘。新華社發(趙曉明
攝) |
王德文:形成一體化的城鄉就業政策
如何解決此次金融危機對城鎮就業的沖擊?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德文認為,可以通過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服務和就業扶持。 所謂服務和扶持,不僅包括使就業困難人員享有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優惠政策,同時還包括對自謀職業和創業人員擴大小額貸款的額度和范圍,放寬資產擔保的條件,并在創業場地和創業服務、稅收和行政收費給予優惠,最終實現促進城鎮勞動者和農民工創業,帶動就業。 在就業服務和就業扶持的政策方面,王德文認為應當把對象擴大到城鄉所有需要就業者,形成一體化的城鄉就業政策,消除對農村勞動力的政策歧視。“鑒于農民工流動性強的特點,可采用常用人口的概念,將流動城市生活半年以上的農民工都納入失業統計體系,并配合戶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城市化和勞動力市場發展要求的失業統計制度與失業保險體系。” 對于返鄉農民工,可采取將就業服務平臺延伸到社區和村鎮的辦法,根據農民工的不同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幫助返鄉農民工就地再就業。同時,把農民工就業與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擴大內需措施結合起來,利用整體資源優勢,加強區域勞務合作,開辟農民工外出務工就業的新渠道。 對于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王德文建議將其納入治理青年失業的范疇,通過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以及建立相應的制度,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去生產基層和中西部地區就業。他特別提到作為青年失業主體的初高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應引起關注,可行的措施包括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階段,通過適當延長學制,加強以技能為主的培訓,加強教學和企業用工單位之間的合作,為用工單位提供合適的具有一定勞動技能的勞動力。
胡鞍鋼:為青年人提供更加靈活的就業崗位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已不斷向實體經濟領域擴散,失業危機將成為全球面臨的最主要挑戰之一。國際勞工組織近期預測全球失業規模到2009年將激增至2.1億人,由于青年失業率一般高于總失業率,因此青年則首當其沖成為了目前金融危機中失業風險最高的人群。對此,擴大內需不僅要保增長,更要保就業,而保就業的核心是為青年人提供更加靈活的就業崗位、制定針對不同青年的就業友好型政策。 他認為,這一輪的青年失業是在我國青年資源不斷稀缺化的背景下發生的,同時又具備了人力資源水平高、波及層次多的特點,因此就業促進政策,一定要突出對青年群體的關注。“應該建立‘青年友好型就業政策體系’來全面和持久地支持青年就業。”。 胡鞍鋼指出,對青年的就業支持要覆蓋到全體青年,但可以分三個層次區別對待。針對殘疾、低技能和長期失業的弱勢青年,應該以就業安置和提供基礎培訓等援助性政策為主;針對大學畢業生等風險青年,應該以提高就業能力、轉變就業觀念和完善就業服務等促進性政策為主;針對優勢青年群體,應該以創業培訓和服務等引導性政策為主,并鼓勵他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總而言之,必須把如何建立青年友好型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尤其是青年人的就業作為當前擴大內需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擴大內需保增長更需要保就業。
楊宜勇:鼓勵創業式就業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表示,為了進一步抓好就業這個民生之本的工作,2009年我們一方面要注意努力增加就業崗位的數量,鼓勵創業活動,以防止經濟減速期失業人員的過快增長;另一方面要注意保障就業崗位的質量不惡化,確保最低工資標準、加班薪酬管理、職業安全和基本社會保險能夠兌現。 楊宜勇建議,2009年要加強法規政策建設,抓緊出臺和實施《人力資源市場管理條例》;積極整合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信息平臺,出臺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接續辦法,增強人力資源市場的流動性和配置效率;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我們現在鼓勵大學畢業生的創業式就業,不是一般意義的生存型創業,而是機會型創業。因為機會型創業不僅能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而且能夠解決別人的就業問題。當前以創業帶動就業,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創業式就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機會型創業的比重。要實行促進就業的工商、財稅、金融政策,積極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加強就業觀念教育,加強創業培訓和再就業培訓,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讓高校畢業生成為創業的生力軍。 整合與規范人力資源市場。楊宜勇說,建設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是大勢所趨。整合的意義在于,一是提高政府效能。目前兩套班子、兩棟大樓,人才和勞動力兩個市場各成體系,互相封鎖,重復建設,導致市場管理效能低下。二是提高市場的人力資源配置效率。減少成本,不僅是競爭的需要,而且技術上完全可能,也是人力資源管理上的需要。
蔡昉:通過降低自然失業率來彌補就業損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建議,通過降低自然失業率來彌補就業損失。 蔡昉說,由于中國的失業現象主要是由結構性和摩擦性因素造成的,所以建立在周期性失業現象上的增長率與失業率之間的“奧肯關系”,在中國的表現不十分顯著。因此,蔡昉認為,充分利用縮小自然失業率的辦法消化可能產生的就業損失,也是一個有效的政策選擇。由于自然失業率可以通過改善勞動力市場功能得到降低,因此,加強政府勞動力市場服務職能,可以用自然失業率的降低來抵償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可能導致的周期性失業率上升。 蔡昉還認為,應該努力平衡勞動力市場的安全性與靈活性。他說,順應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以及針對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非正規性質,《勞動合同法》獲得通過并于2008年開始實施。雖然這部法律并不是造成企業經營困難的原因,如出口的減少、工資成本的提高、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等都與該法無關,但是,從實際調查可以得出結論,如果中小企業不折不扣地按照該法要求,其繳納職工社會保險、補償雇員解聘等負擔則不堪其重。從平衡勞動力市場安全性與靈活性出發,在堅定貫徹執行《勞動合同法》的同時,搞好制度配套特別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配套,采取一定的分步執行方式,可以在不傷害大多數企業競爭力的前提下,提高勞動力市場規制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