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kwo0m"><tbody id="kwo0m"></tbody></button>
  • <button id="kwo0m"><input id="kwo0m"></input></button>
    <code id="kwo0m"><acronym id="kwo0m"></acronym></code>
  • <sup id="kwo0m"><tbody id="kwo0m"></tbody></sup>
     
    中國糧食:一個養活十幾億人口的奇跡[圖]
        2008-12-05    作者:董振國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05年6月15日,農民張梅英高興地說:“今年我家的8畝優質小麥能賣5000多元錢”。河北省藁城市種植的優質小麥,全部是市農研所自己研發的小麥優良品種,全部被北京、天津、山東等地的大型專用面粉加工企業訂購一空。
      2004年,黑龍江省落實對農民的直接補貼18.52億元,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糧食總產量達到280億公斤,比上年增長12%。
      2008年3月20日,農戶胡廣輝(右)與江西先農種子公司、中糧米業等6家單位簽下合同書,使自己的糧食生產從播種到收獲加工再到銷售等各個環節得到相應保障。胡廣輝承包水田9000畝,年產稻谷550萬公斤,在2007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榮譽稱號。
      中國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云南省多山地丘陵,當地各族人民將山坡開墾成小塊農田,種植水稻,增加糧食生產。
      多年前,一位國外學者發出“中國人能否養活自己”的疑問,讓世界為中國的糧食生產擔憂。而今天,中國完全可以憑自己糧食生產的成就向世界保證:中國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中國連續5年的糧食豐收,在今年的世界糧食危機中國所表現出的平穩,都是很好的例證。回顧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糧食生產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使國人更加堅信在糧食生產方面的能力。

    7%的耕地養活22%的人口

      又是一個豐產年。
      據初步統計,我國今年夏糧產量12041萬噸,同比增長2.6%;早稻產量3158萬噸,比上年略增6.2萬噸;秋糧在播種面積擴大和單產提高的共同推動下,再獲豐收已成定局。糧食總產預計將創造新的歷史紀錄,連續5年增產。
      在世界7%的耕地上,中國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我國成功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堪稱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多年前,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發表了他的《誰來養活中國》一書,他在書中預言中國在今后若干年內將大量進口糧食。這種擔憂也有其歷史原因,因為舊中國被外國人稱為“饑荒大國”。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書寫了世界糧食史的輝煌篇章,實現了供求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新的歷史性跨越。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3048億公斤,增長到去年的5015億公斤。如今,我國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00公斤左右,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糧食生產還正逐步走出單純注重產量、忽視品種的階段。一些適應市場需求的專用加工小麥、特色稻米、玉米等優質糧食品種的生產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專門用于面包、餅干的小麥品種現在已發展到80多個,播種面積占全國小麥面積的7%。

    聯產承包激活糧食生產

      我國農村的改革開放標志是“大包干”的實行,而作為最初探索者的農民,實行聯產承包的初衷也是為填飽肚子,聯產承包見效最明顯的也是在糧食生產上。
      1978年11月24日,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坐牢的風險在“大包干”的契約上摁下鮮紅的指印,這份承包合同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序幕。這種新型的土地制度采取了“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的分配方式,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種田特別是種糧的積極性高漲。
      1978年至1984年,農業總產值獲得了年均7.7%的高速增長,比1953年至1978年的年均增長率高出近5個百分點。在普遍實行大包干的1985年,我國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3027億公斤增長到3750億公斤。到1996年突破了5000億公斤大關,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

    科技是糧食增產的第一動力

      記者在山東采訪一些老農時,他們在由衷地感嘆這些年來糧食產量的提升中,感觸最深的是科技的力量。
      在過去30年里,我國的耕地面積逐年遞減。而隨著我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跨越以及“退耕還林”政策實施,我國耕地還將持續減少。耕地減少,糧食能保持穩定,很重要的一點是單產水平保持了穩步提高。其中科技增產的力量至關重要。
      在科技增產糧食方面,不得不提到兩個人,號稱“南袁北李”的兩位科學家,即南方的袁隆平,北方的李登海。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發明推廣后,已使世界糧食增產4000多億公斤,被西方科學家譽為“東方魔稻”。美國人評價到:袁隆平用科技的力量,為中國節約了耕地,贏得了發展的空間和時間。超級雜交稻第二期目標實現后,按年推廣2億畝計算,每年可多增產糧食300多億公斤,能多養活7000多萬人口。
      “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在30多年間先后選育玉米高產新品種30多個,這些新品種獲得了大面積的推廣,最多時推廣種植面積占到全國玉米總種植面積的1/3。2005年秋天,在李登海的試驗田里,“超級玉米1號”創造了每畝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
      同時,在糧食病蟲害防治、農業防災減災、提高施肥效率等方面,科技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常年走村串戶,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種田,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

    建構新型糧食流通體制

      在糧食的流通方面,我國在這30年中也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流通體制。中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出發點是保護農民利益,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這就要求在市場取向的改革中,加強糧食市場體系建設,提高糧食市場化程度,同時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增強國家調控能力。
      中國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1985至1992年--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改革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根據糧食總量收支平衡有余的新形勢,著眼于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對糧食流通體制實行“雙軌制”,即取消糧食統購,改為合同定購,合同定購以外的糧食,由市場調節供求,實行議購議銷。
      二是1992年至2001年--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快企業經營機制轉換。為擴大市場調節范圍,國家對糧食統購統銷進行了改革,即放開糧食銷售價格和銷售市場,對糧食流通環節的補貼改為對消費者的直接補貼,國有糧食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
      三是2001年至今--按照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要求,全面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和發展。2001年,國務院決定在八個糧食主銷區省份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
      通過不斷改革,國有糧食企業逐步解決老糧、老賬、老人三老問題。1998年之后,先后分三批建成了1000個一億斤的新倉。建立健全了糧食流通法規,建立了儲備糧的管理。另外,我國還在建立現代化的大型糧食流通集團,新的糧食品種上市,糧食應急預案的制定方面做了大量探索,都收到很好效果。

    國際糧荒中的“安全島”

      進入2008年,由糧價猛漲帶來的全球“糧食危機”突如其來,威脅到全球2000萬貧困兒童,使1億多人陷入貧困。然而,在這個背景下,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卻“一枝獨秀”,保證了糧價基本平穩。
      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說,國有糧企現有庫存可滿足一年消費,庫消比高于國際公認的17%至18%糧食安全線水平。作為一個正在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的國家,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堅持糧食自給戰略,強調“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全國糧食自給率高達95%,少量的進口也不是為彌補缺口,而是調劑品種。
      在國際糧荒海嘯席卷全球的形勢下,中國能穩坐“安全島”,根本上得益于中國長期堅持基本立足國內保障糧食供給的方針。
      努力保持糧食供求的緊平衡,這是我國糧食宏觀調控的長期目標。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大力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和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建設,糧食產需趨于平衡,糧食市場總體穩定。據統計,從1978年至2007年的30年間,中國年均進口糧食1517萬噸(包括大豆),出口糧食768萬噸,凈進口僅為749萬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個別年份外,中國一直是谷物的凈出口。
      近些年,我國在糧食生產方面的扶持政策力度空前。2003年以來,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惠農促糧的政策措施:免除延續了2600多年的征農業稅,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為種糧農民徹底松了綁;增加了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并逐年加大力度。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我國從2004年開始探索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施范圍先后從秈稻擴展到小麥、粳稻,既保護了農民利益,又掌握了大量糧源。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糧食生產受氣候的影響還較大;加之我國處于經濟快速增長期和社會轉型期,建立必要的糧食儲備,完善糧食應急預案,對應對自然災害和公共突發事件,確保社會安定和經濟平穩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世紀90年代,我國在儲備糧規模、儲備體系和管理制度理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0年1月,國務院決定組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實行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央儲備糧布局得到優化,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管理規范。
      生產、流通、消費環環相扣,物質基礎、體制保障一起發力,保障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實現了到目前為止我國糧食價格的基本穩定。國家發改委的數字顯示,目前我國國內糧食消費量10200億斤左右,產需總量基本平衡。除大豆有一定缺口需依靠進口彌補外,小麥、稻谷、玉米三大品種消費量在8500億斤到8700億斤左右,產需平衡有余。

    防范低糧價等“管涌風險”

      我國依靠近年來重農政策下強大的糧食自給能力,在采取措施切斷了與世界糧價的主要傳導機制后,使糧食價格在較低水平下穩定運行,形成了低糧價“安全島”現象。現階段中國有能力保持糧價穩定,但在世界高糧價的“洪水”下,中國低糧價市場面臨糧食走私,世界石油、化肥等農資價格傳導拉高糧食生產成本,國內糧食區域性供求失衡等“管涌”因素,仍需引起高度重視。
      專家認為,當前我國低糧價的“孤島”狀態在短期內仍可保持穩定,但從長期來看,我國保證糧食供應和糧價穩定的壓力始終存在,國際高糧價下中國糧食的走私問題,以及國際高油價、肥價對國內糧價的隱性沖擊仍然不容忽視。
      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研究預測部經理劉正敏說,雖然當前我國切斷了與國際糧價的主要傳導機制,但國際高糧價也可借高油價、高肥價等途徑滲透到我糧價形成體系,通過拉高糧食的生產、運輸成本引起國內糧食價格上漲。當前我國糧食生產成本的上升幅度大于糧價上升幅度,農民種植糧食的收益減少,種糧不如外出打工賺錢,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糧食價格存在因生產成本增加而上漲的客觀壓力。
      中儲糧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認為,當前我國糧食供求,尤其是大米供求的結構性和區域性矛盾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國主要糧食品種主產區和主要消費區錯位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局部糧價波動的風險,短期內可能造成越要保護糧價的地方越跌,越要抑制糧價的地方越漲。

    為中國糧食生產再添后勁

      今年國家出臺《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各糧食主產省也紛紛制定糧食增產規劃。這一系列規劃的出臺實施,必將促進中國糧食生產再上臺階,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又增加了一道保險。
      今年7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和《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更有力地引導了各糧食主產區的積極性。這次會議強調立足于國內保障糧食供給,全面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糧食安全分級責任制,形成有效的糧食安全監督檢查和績效考核體系,并明確要求有關部門和糧食增產潛力較大的地區抓緊研究增加糧食生產的規劃和措施。
      此后,黑龍江、河南、江西、安徽四省先后制定同類糧食增產規劃,加上吉林100億斤,僅這5個省到2020年的規劃增產潛能就已達到1070億斤。
      一些農業專家指出,這些增產規劃有一定的可行性,只要這些省把規劃落實到位,其他省份保證不減產,2020年增產800億斤糧食的國家規劃目標可望實現,國家中長期糧食安全就有了重要的糧源保障。糧食主產省的糧食增產規劃將為我國的糧食安全裝上一把“保險鎖”。

    背景鏈接

     

      ■ 1953.11.19 政務院《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在全國范圍內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簡稱統購)和計劃供應(簡稱統銷)。

      ■ 1955.8.25 國務院公布《農村糧食統購統銷暫行辦法》、《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

      ■ 1958.8 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適合辦大農業,是加快農業生產的發展和過渡到共產主義的一種最好的組織形式。

      ■ 1958.9.30 新華社報道,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人民公社化。

      ■ 1978.12 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秘密簽訂契約,決定將集體耕地承包到戶,搞大包干。

      ■ 1981.3.11 全國議價糧油工作會議提出在堅持糧油統購統銷、統一調撥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糧油議購議銷。

      ■ 1982.4.5 中共中央轉發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第一個“一號文件”):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公有制是長期不變的,集體經濟要建立生產責任制也是長期不變的。我國人多地少,控制人口、保護耕地是我們的重大國策。

      ■ 1990.9.1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的決定》:建立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增強宏觀調控能力,搞好豐歉調劑,保證糧食市場供應和糧價的基本穩定。

      ■ 1993.2.15 國務院《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要把握有利時機,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放開價格,放開經營,增強糧食企業活力,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進一步向糧食商品化、經營市場化方向推進。

      ■ 2005年 世界糧食計劃署對中國長達25年的糧食援助劃上了句號。

      ■ 2005.12.29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獲得通過。延續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退出歷史舞臺,每年減輕農民負擔1250多億元,人均減負140元。此外,農民獲得的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逐年增加。

      科技對農業的貢獻
        在農業科技領域,中國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科技進步對中國農業的貢獻率已從1949年的20%上升到現在的42%。農業科技部門在生物技術、高新技術、基礎研究方面均取得較大進展,植物細胞和組織培養、花藥培養、單倍體育種及其應用研究處于國際先進地位。兩系法品種間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育種以及精耕細作的多熟種植技術等方面,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大豆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也獲得重大突破。1949年以來,中國農業科學家共培育出40多種農作物,近5000個高產、優質、抗性強的新品種、新組合,使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四至五次,每更新一次,一般增產10%至30%。目前,中國糧食作物單產已由1950年的1.16噸/公頃增加到4.40噸/公頃,提高了2.8倍。

      相關稿件
    · 改革開放三十年:千萬輛轎車開進中國家庭 2008-12-03
    · 改革三十年農民仍在“單打獨斗” 2008-11-14
    · [三十年變遷]從"糧票""肉票"到"股票" 2008-10-22
    · [三十年變遷]從"足不出戶"到"游遍寰宇" 2008-10-22
    · [三十年變遷]從吃飽、吃好到吃得健康 2008-10-22
     
    1000部羞羞禁止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最近国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欧美性色一级在线观看
    <button id="kwo0m"><tbody id="kwo0m"></tbody></button>
  • <button id="kwo0m"><input id="kwo0m"></input></button>
    <code id="kwo0m"><acronym id="kwo0m"></acronym></code>
  • <sup id="kwo0m"><tbody id="kwo0m"></tbody></su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伊人精品热在75| 国产一级特黄高清在线大片|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字幕在线观看| 三级演员苏畅简历及个人资料简介 |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费精品| 99精品偷自拍| 色妞www精品视频免费看| 欧美日韩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更新的2019免费国语电影| 最新版天堂中文在线|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 啊灬用力灬啊灬啊灬啊|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老牛影视|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337p粉嫩胞高清视频在线| 男女啪啪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最近中文字幕mv2018免费看| 国产无套露脸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a级情欲片在线观看hd| 精品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天堂网www最新版资源在线| 噜噜影院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两性色午夜免费视频|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播放|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免费观看欧美一级牲片一|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 麻豆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 羞羞漫画小舞被黄漫免费|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 a级黄色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高分少女免费观看第一季| 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视频| 国产剧情丝袜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