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評價一位干部,尤其是黨政主要干部,往往是看他在任期內,GDP、財政收入增加了多少,城市建設搞得怎么樣,社會是否穩定等。11月30日,記者采訪河北省元氏縣縣委書記李義增時,他建議,考核干部不僅要看“政績”如何,還應看在任期內產生的債務情況。 記者發現,現在許多表面上“日子紅紅火火”,城市面貌一日千里的地方,實際上政府卻債務累累。這些債務包括非銀行機構融資、工程欠款、非工程類財政欠款、政府所屬機構和事業單位欠款,甚至還包括為企業發行債券所作擔保等。在這些債務中,城市建設欠債、借款往往占有相當比重。當然,不能簡單說城建欠債借款都是不合適的,但也確有個別官員,為追求“政績”,不顧當地實際經濟承受能力,一味追求城建“大手筆”,從而造成政府巨額債務。 近日有媒體報道,河南政協原副主席孫善武,任三門峽市市委書記期間透支三門峽市15年財政資金搞城市建設;在任洛陽市市委書記期間大規模舉債建設洛南新區,有人說他把洛陽市10年的錢都花完了。孫善武在任期內舉債大搞城建的結果是,自己被提拔重用,官運亨通,老百姓看到路寬了、樓高了、綠地多了、城市美了而對其大加夸贊,甚至當孫善武由于經濟問題被“雙規”,部分群眾對他不但恨不起來,反而表示“理解和支持”。報道稱之為“耐人尋味的孫善武現象”。 在如今并不少見的“孫善武現象”中,老百姓之所以認為自己在城建“大躍進”中得到實惠,認為孫善武之流官員有魄力有能力有水平,是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政府為此欠了多少債,借了多少款,更不知道當“孫善武之流”升官離任后,后任干部面臨的是一個多么難以填堵的債務“窟窿”。 如何遏制這種現象?采訪中,許多人建議各級政府每年應向同級人代會公布債務,考核干部應將其“政績”和債務一同考慮。 記者認為,政府定期向人代會公布債務并將其列入干部考核指標,符合科學發展觀和政務公開要求,有利于對干部進行全面考核,有利于群眾了解當地經濟社會真實情況,有利于政府在群眾監督和參與下制定更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