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漸漸成為影響國際關系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變量,我國也因此將節能減排作為一項長期國策擺上了突出重要的地位。10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氣候變化的經濟后果及其政策含義”論壇,許多中外專家紛紛表示,發展低碳經濟將有力地幫助全球走出目前的經濟困境;對中國而言,實行節能減排應倡導就業優先的原則。
發展低碳經濟應對全球困境
“在目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有些發達國家陷入危機的情況下,發展低碳經濟是走出蕭條,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惟一可行的中長期發展戰略。”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教授,世界銀行的前任首席經濟學家和高級副行長尼古拉斯·斯特恩在論壇上表示。 針對目前有些國家可能因為短期的經濟困難而影響履行減排責任的說法,斯特恩表示,各國應該以長遠的目光選取發展模式,“目前的金融危機是美英等國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里長期忽視風險所導致的。如果在期間內我們曾仔細思考,這一切是能夠避免的。同樣,如果不提早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我們面臨的危險也會逐步加大。” 斯特恩指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作用非常重要。中國政府也一直在采取強有力的節能減排措施,這對全球環境來說是一件幸事。
氣候變暖嚴重制約中國發展
“氣候系統變暖的趨勢是毋庸置疑的,根據IPCC的預估,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1.1至6.4攝氏度。其中,中國變暖的程度可能更加嚴峻。”中國科學院院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秦大河說,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措施,中國的經濟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首當其沖的產業便是農業,到2030年,中國農作物產量可能會減少5%到10%。其中,玉米、稻米、小麥等三大主要作物將減產20%到50%;并將因此導致中國的種植制度和作物品種布局、結構發生改變。 “氣候變暖對工業生產也有很大影響,一方面,它將主要通過農產品原材料、零售業市場需求、能源消耗及勞動者工作效率等因素的改變來作用;另一方面,珠江、長江、黃河三角洲附近海面的持續上升,對這些沿海發達地區的工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隱憂。”秦大河說。 他說:“對此,國家應大力提高氣候系統監測能力,加強氣候變化的綜合研究,采取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舉的措施,以統籌國內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節能減排應以就業優先為原則
“阻止氣候進一步惡化就必須節能減排,而節能減排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執行過程中需要倡導就業優先原則。力求以最低的就業損失,取得同樣的減排目標。”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在論壇上表示,長久以來,人們習慣于把節能減排與GDP的增長結合起來。但是,如果從民生原則出發,減排對就業的影響往往決定了減排的方式是否可行。 蔡昉認為在推進路線上,激進型調整應逐漸轉化為演進型調整。激進型調整即以行政手段關停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企業。由于中國長期經歷了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在短期內進行一部分激進型的調整是有必要的。但由于它對經濟發展的傷害較大,造成的就業損失也較大,因此,應逐漸讓渡到通過價格激勵,稅收誘導等演進型調整方式,讓企業逐漸對價格信號做出反應,轉向更加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此外要更多瞄準低能效部門的減排。同樣的減排量,可以犧牲較少的就業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