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3月,武漢城市圈增開三對城際特快列車,使這一區域交通更為便捷。(新華社發) | 去年國家批準的成都、重慶、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四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不久前率先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 湖北省省長李鴻忠說,這標志著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改革試驗正式起航,開始步入全面實施階段,這對湖北的改革發展無疑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打造生態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示范區
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圓心,與周邊100公里范圍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8個城市構成的“1+8”區域經濟聯合體。面積不到全省1/3的武漢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不僅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去年12月14日,這里正式成為國家級“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湖北省常務副省長李憲生介紹,為搶抓改革時機,今年2月中旬湖北省抽調相關單位人員組成方案起草工作組,在廣泛征求專家學者、相關部門以及國家發改委的意見建議后,6月26日將總體方案正式報送國務院。9月10日溫家寶總理圈批同意,同日國務院以國函[2008]84號文件,對武漢城市圈總體方案進行了批復。 《總體方案》確定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宜居的生態城市圈,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成為與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應、與周邊城市群相對接的充滿活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典型示范區。
具體的目標是,武漢城市圈將根據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試驗,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用5到12年時間,在武漢城市圈形成有利于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率先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武漢城市圈不斷增強區域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使武漢城市圈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全國深化體制改革、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提供經驗和示范。
創新九大體制機制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李憲生介紹,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試驗的根本任務集中體現“三個著力”: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區域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著力推進綜合性制度創新,構建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城鄉協調發展,走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道路。具體包括九大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 創新資源節約的體制機制。探索節能減排的激勵約束機制,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進資源要素價格等相關改革,建立區域性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加快再生資源產業發展。 創新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以水環境生態治理和修復為重點,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探索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初始權有償分配、排放權交易等制度,探索建立圈域污染物排放權交易市場,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運營。
創新科技引領和支撐兩型社會建設的體制機制。建立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創業園為中心、各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為依托的區域孵化網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設立、引進創業投資基金,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壯大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先進環保與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 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體制機制。以創新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體制機制為重點,整合圈域內產業資源,推動產業合理布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探索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新路子,推進新型工業化。 創新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突破城鄉分割的制度障礙和行政區劃壁壘,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統籌公共服務資源,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建設和諧城市圈。
創新節約集約用地的體制機制。以創新土地管理方式為重點,統籌安排圈域內土地資源。建立圈域內耕地有償保護和占補平衡機制,確保耕地占補的數量和質量“雙平衡”。改革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建立流轉交易平臺。
創新財稅金融體制機制。推進武漢城市圈金融一體化,支持漢口銀行逐步發展成為區域性商業銀行,推動組建光谷科技銀行。發展小型金融機構,完善中小企業信貸體系。爭取設立促進兩型社會建設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基金。推動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開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報價轉讓試點。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強化農村金融服務。
創新對內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營造有利于承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轉移的體制環境,探索走出一條外源性與內生性相結合的發展新路子。完善“大通關”制度,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將武漢城市圈建成我國中部對外開放的門戶。
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統一的行政審批服務平臺,建立健全武漢城市圈各城市政府間高效協調機制,建設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擴大政務信息公開的范圍和內容。
實行目標考核管理五年內取得明顯進展
《總體方案》對于落實改革的體制機制保證也有專門闡述。李憲生介紹,為確保落實武漢城市圈在九大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將建立起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對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實行目標管理,納入9市和省直有關部門工作目標考核體系,定期督促檢查。建立改革年度報告制度。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及時總結改革經驗。 《總體方案》承諾,國家擬放在湖北省試點或擬開展省級試點的改革項目,可以在武漢城市圈進行的,原則上優先安排。總體方案的實施實行省市聯動、各負其責。國務院在批復中要求相關部委要按照職責分工,積極支持武漢城市圈開展有關專項改革,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相關的改革事項,要優先放在武漢城市圈先行先試。 李憲生表示,下一步,在總體方案的指導下,湖北省直有關部門將配套制定和實施武漢城市圈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交通規劃、生態建設規劃和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等5個專項規劃,以及重大項目建設規劃和若干專項改革方案。 根據總體方案確定的時間表,九項改革試驗重點內容從今年起在九市將各有側重地全面啟動,五年內要取得明顯進展。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下,率先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節約集約用地等方面進行改革試驗,力求在拓展建設青山、陽邏大循環經濟示范區以及大東湖水生態專項治理等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建設上取得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