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令整個世界經濟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24日開幕的亞歐首腦會議也將全球金融危機作為主要討論內容之一,在為亞歐首腦會議提交亞歐工商界人士建議的第十一屆亞歐工商論壇上,亞洲開發銀行研究院院長河合正弘表示,亞洲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復蘇引擎。
金融機構受災不大,亞洲國家經濟基本面向好
河合正弘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已經波及亞洲各國,負面影響還將繼續出現,但總體而言對亞洲各國金融機構影響不是很大。其主要原因是,亞洲金融界在發展高利潤的資產證券化產品方面并不是很積極,在金融市場和產品的創新方面比較審慎,金融監管也比歐美同行相對嚴格。他認為,亞洲有潛力度過這次危機,目前的狀況遠遠沒有歐美問題那么多,亞洲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加上擁有豐富的資源,只要全面協調規劃,亞洲將會帶動世界經濟走出陰霾。
實體經濟才是“重災區”
“在中國,我已經感到金融危機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河合正弘表示,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10月預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在2009年將趨近于0甚或負增長,新興國家經濟增長也開始放緩,全球危機影響世界實體經濟,從而波及亞洲發達或新興工業體。 他指出,亞洲現在面臨的挑戰一方面是亞洲很多實體經濟,如出口類型企業,其利潤增長來源于歐美國家的需求;另一方面,亞洲經濟非常依賴外國直接投資,亞洲經濟網絡的不斷擴大得益于跨國公司大量的FDI(外國直接投資),19世紀末以來FDI幾乎促成了亞洲地區近乎一半的經濟增長,所以當前歐美地區金融危機將導致對亞洲外國直接投資銳減,相當程度上將影響亞洲實體經濟。此外,目前在亞洲國家,信貸資本的獲得越來越難,關于亞洲將面臨風險的擔憂在不斷加劇,亞洲的貨幣在不斷貶值,歐美企業在亞洲也在不斷撤資。不僅如此,亞洲經濟還面臨著來自就業方面的挑戰,如印度、菲律賓、印尼等,這些國家在以往有很多海外務工人員,他們定期將在海外賺得的錢匯到國內,隨著對亞洲勞工的需求減少,這些人將不得不回到母國尋求就業機會,這必將給母國造成相當大的就業壓力。
協作應對,亞洲將成未來世界經濟復蘇引擎
亞洲應該如何應對此次危機呢?河合正弘說,首先,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下降帶給亞洲國家一個機遇,亞洲國家應當放松其貨幣政策,增強市場流動性且注意不要引發通貨膨脹。中國和韓國近期將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進行下調,就是實施了此類的操作。 其次,亞洲國家,如中國、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等,有較豐富的外匯儲備,而世界上其他缺少資金的一些國家已經在尋求幫助來穩定市場,比如冰島。“所以從全球角度考慮,我們應該增強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一些國家間政策的協調將是必需的。”他指出,歐洲國家已經紛紛出臺措施重振金融市場,亞洲國家也應該如此,各國應積極調動國內市場資源,促進投資和消費,擴大內需,以促使亞洲經濟盡快復蘇。“亞洲地區將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引擎。” “亞洲的資源應進一步整合,東亞應構建自由貿易區。”他建議,亞洲應該從歐洲借鑒應對金融危機的成功經驗,但也要考慮彼此條件的差異:兩洲在金融貨幣領域有深刻的不同,歐盟法律體制基本統一,而亞洲國家間則差異較大,相對獨立;對歐洲而言有很多趨同的體系框架,而亞洲則各不相同;最近歐盟出臺一系列舉措合作救市,而亞洲國家則傾向于首先保障自己國家利益,沒有統一的央行來實行單一的貨幣政策,而且各國都有很嚴格的監管體制。“這就需要亞洲各國彼此合作,增強市場的流動性,彼此做出政策協調。”他表示,亞洲國家還應加強政治經濟協作,推進東盟“10+3”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進程,促進貿易多邊化,保持亞洲幣值穩定,同時加強監管機制協作建設,穩定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