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對全國109家乳品企業三聚氰胺檢測中,奶業大省黑龍江以32家企業合格數量位居榜首。記者調查發現,黑龍江省在奶源基地建設中,一手抓奶業發展制度建設,以制定和執行《黑龍江省奶業條例》(下稱《奶業條例》)為主線,將原奶質量安全納入法制化的監督機制,約束奶業各主體的經營行為。另一手抓行業間利益分配,通過建立原料奶價格協調委員會,改變了企業和奶農互相“算計”的局面,形成了產銷間合理利益分配機制,保護了奶農利益,從源頭上力保乳制品質量安全。
確立規章約束經營行為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認為,我國奶業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不健全,是制約奶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奶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基礎薄弱,缺乏管理經驗,加上奶業法規不健全,奶業標準體系滯后,造成我國奶業發展過程中曾多次出現較大波動。 記者從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局了解到,為規范奶業生產經營行為,保障乳品安全,黑龍江省早在2004年就制定并實施了《奶業條例》。《奶業條例》自施行以來,全省利用多種渠道和形式,廣泛深入宣傳,同時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全面貫徹條例中的各項內容。2007年,為進一步保護奶業發展,省政府又出臺了《關于推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為規范奶源市場秩序、維護各環節的合法權益奠定了基礎。 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實踐來看,《奶業條例》為規范奶業生產經營行為,保證乳品安全,維護奶牛養殖戶、奶牛養殖場、奶站和乳品加工企業的合法權益,保障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等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2008年,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針對貫徹實施《奶業條例》情況深入重點市縣進行了全面檢查。檢查結果顯示,通過認真貫徹實施《奶業條例》和積極落實國家和省一系列促進奶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黑龍江省奶業發展形勢出現明顯好轉,奶業生產穩定增長,乳品加工企業運行良好。
協調機制理順產銷利益
專家認為,當前,很多地區奶農和企業之間沒有一個共同利益的聯結,致使牛奶生產和乳品加工形成兩層皮,奶農和乳品企業互相“算計”。由于奶農與企業之間只是單純的買賣關系,便經常出現如下情況,在產奶旺季,企業限收鮮奶或壓低奶價造成奶農損失;在產奶淡季,奶農為賣高價在奶中摻水、乳清粉等物質,損害企業利益,影響鮮奶質量安全。 記者從黑龍江省奶業協會了解到,為協調奶業生產、加工各環節利益,從2007年開始,黑龍江省強制企業與奶戶簽訂原料奶購銷合同,重構奶業各環節利益關系。黑龍江省生牛奶購銷合同示范文本包括生牛奶購銷的計劃數量、計價標準、質量要求以及結算方式等11項內容,體現了強制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合同明確了生牛奶購銷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能夠更有效地保障購銷雙方特別是奶農這一群體的合法權益。 雙城市畜牧局副局長霍志宏告訴記者,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鮮奶收購價格走低、奶牛飼料價格持續上漲,造成奶農收益一度下降。奶農效益下滑的苗頭出現后,雙城市的“四方代表”立即依照鮮奶交易參考價格應確保產加銷各環節均獲得合理利潤的原則,根據實地調查和測算數據,促使雙城市的奶業加工企業——雀巢公司在2007年將每公斤鮮奶平均收購價格提高0.1元,僅此一項就讓每頭奶牛年實現增收400元,使雙城市89%以上的奶農獲利。
奶業發展急需制定國家奶業條例
劉成果建議,從黑龍江等已出臺奶業管理條例的地區來看,發揮了良好的作用。要從深層次解決奶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制定出臺全國奶業管理條例,規范奶業行為,使奶業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當前我國奶業標準不全,有些標準漏項,指標落后,有些標準在生產中得不到落實。應該對現有標準及其實施情況進行認真分析和清理,并逐步完善。其中生鮮牛乳收購標準是國家強制性標準,上連奶牛養殖,下連乳品加工,突出了原料奶的質量,是一個核標準,也是各方爭議的焦點,應該多方征求意見,優先予以修訂。 吳和平等專家建議,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是關系到原料奶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原料奶價格確定中,應充分體現奶農利益,可參照其他農產品的保護價收購方式,由政府、協會等部門在綜合測定原料奶成本的基礎上,出臺保護奶農收益的最低價格,并要求企業強制執行。各級政府也應加強對原料奶交易市場的監管,建立獨立第三方的原奶質量檢測制度,實現原奶優質優價,既保護奶農收益,也能及時監督原料奶質量。 黑龍江省畜牧局有關專家認為,還應強化飼料質量安全工作,加大飼料及相關法規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從業者的法律素質,從源頭上保證飼料產品質量安全關。國家還應出臺措施,完善飼料執法隊伍和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建設,解決長期以來飼料執法人員不足、監管手段缺乏、監管乏力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