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9-10 興宇 英威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面對眼下食用油等食品價格受國際影響而趨高的狀況,國內一些市場人士和期貨專家建議,加快確立期貨市場發展的國家戰略,是我國規避大宗商品進口價格風險、進而抑制全球通貨膨脹對國內經濟影響的重要選擇。 有期貨專家形容說,作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國,我國在國際市場采購通常表現為“一大二傻”。“大”指的是買的多,石油、鐵礦石、大豆等都是世界最大買家;“傻”指的是買的基本是高價,賣的卻是低價。因此,我們的進出口調控時常會陷入被動。 中國玉米網總經理馮利臣談到,現在農民、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價格信息規避風險的越來越多,對期貨信息需求越來越大。但政府對期貨市場的運用沒有形成制度和規范。比如,去年大豆、豆油期貨價格屢創新高,很少有政府宏觀決策部門和研究機構前來調研市場變化。與此相反,一些企業、民間市場研究和咨詢機構卻不斷做出各種研究報告。因此他建議,國家宏觀調控部門和政府研究機構,應當重視非國有、非政府研究、咨詢機構作出的市場信息研究與分析,從而提高政府自身信息傳遞效率和宏觀調控能力,以建立國內多種社會成分融合的市場信息分析體制。 上海金融期貨交易所總經理朱玉辰等專家認為,進口商品帶來的通貨膨脹風險再次提醒我們,期貨是國家競爭的工具和手段,發展期貨市場是國家經濟的組成部分,因此要有國家戰略。所謂國家戰略,就是要通過期貨市場來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定價權和話語權,完善國家宏觀調控手段,為各種市場主體提供廣泛和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維護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 期貨專家馬文勝說,既然期貨價格信息是宏觀調控和決策的信號,那么,期貨市場發展機構投資者顯得非常重要。如同股市一樣,期貨市場缺少機構投資者,價格的真實性可能有問題。因此,我國發展期貨市場要允許機構投資者、包括公募基金的大量進入。機構投資、專家理財和運營,潛在的信息就全出來了,國家宏觀調控和大宗商品定價就有依據。然而,盡管法律并沒有禁止機構進入期貨投資,但是,商業銀行貸款、基金和機構不準進入商品期貨市場,這是監管部門設立的尚未突破的一道“高壓線”。亞洲作為世界大宗商品的最大消費地,大宗商品定價權基本掌握在美國和英國的期貨交易所。因此,我國應當加快發展期貨市場,不僅做大實體經濟,還要使我們的虛擬市場發達起來,只有這樣,我們各類商品的市場指數才能不被國外資本市場所控制,對通貨膨脹的控制能力也會提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