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一幅幅經過放大的彩繪城鎮規劃圖樹立在遭地震重創的綿竹市漢旺鎮。規劃圖上學校、醫院、道路、住宅井然有序,引來當地群眾交口稱贊。當日,包括漢旺鎮重建在內的100個江蘇援建項目在綿竹市17個鄉鎮啟動,首批投資11.22億元的35個項目正式開工建設,標志著江蘇對口支援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科學規劃是重建第一資源
6月下旬以來,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省長羅志軍數次帶隊赴綿竹實地調研,了解傾聽受災群眾對重建家園的意見,與當地領導商談恢復重建的思路和規劃。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江蘇依據中央對口支援“八項任務”結合綿竹實際制定了對口援建方案,強調要在統一領導、規劃、標準、政策的基礎上,堅持“硬件”與“軟件”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當前與長遠相結合,生產與生活相結合的原則,以“一市幫一受災鄉鎮”的對口援建機制,扎實推進災區恢復重建工作。 江蘇省副省長、省抗震救災領導小組副組長史和平告訴記者,對口支援過程中,江蘇省的領導和建設者們并沒有急于上項目搞建設,而是將科學規劃重建工作放在了首位,下大力氣制訂規劃。 為此,7月初,江蘇省組織參與對口援建的20個市(縣、區)規劃部門,從全省18家城市規劃院抽調了14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趕赴綿竹。目前,由江蘇13個省轄市和7個全國百強縣(市、區)對口支援綿竹20個鄉鎮、省級機關對口支援綿竹市區的恢復重建工作已全面展開。
“先生活、后生產”
江蘇省援建指揮部總指揮梁學忠介紹說,規劃制定完成后,江蘇省對口支援綿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指揮部與綿竹市就對口援建先期啟動項目進行了協商討論,究竟是先上生產項目,還是先上生活項目,大家展開了討論。 支持先上生產項目的人認為,“5.12”大地震后,綿竹3大支柱企業均遭嚴重破壞。震后綿竹財政枯竭,靠上級轉移支付維持,群眾一度人心不定。援建最迫切的是恢復地方經濟發展能力、恢復生產建設、確保財政收入。支持先上生活項目的人則認為,中央要求災區要在兩三年內恢復到震前的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水平,并且要有適度的提高。首先要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恢復生活秩序應該排第一。 經過共同協商,“先生活、后生產”被確定為一項原則。江蘇首批啟動的35個項目,其中教育17項、衛生13項,民政1項、基礎設施1項。這些項目早一天建成,災區群眾就能早一天得益,早一天安定。
培育“造血”功能
梁學忠告訴記者,恢復重建重在形成“造血功能”,援助資金總量是有限的,激發市場潛力卻能夠為發展提供無窮的力量,江蘇在生產項目建設中注重培育形成市場化機制。首先發動社會認捐、認建項目,以政府資金翹動社會資本。 其次是培育房屋建設、監理、質檢產業鏈條。吸取這次大地震的教訓,江蘇對建筑按地震設防的要求,提出了嚴格的質量標準。但當地還沒有市場化的施工監理公司、缺少過硬的質監專業人才,當地對建材檢測的設備基本是空白。江蘇省計劃將質檢用儀器設備作為援助這個領域的重點,通過派遣質檢專家和引進監理企業,形成產業鏈條,同時幫助地方培養一支自己的質檢隊伍。 第三是與綿竹市協商共建綿竹農業和工業示范園。江蘇省農業專家趙亞夫多次赴綿竹考察農業重建工作。他告訴記者,綿竹農民比例高,但農業效益并不高。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最緊迫的任務。 綿竹市委常委、副市長陳彥夫告訴記者,江蘇不僅帶來了資金和項目上的大力支持,還通過給綿竹干部辦培訓班、交流協商共同探討援建規劃和項目情況,對提高綿竹干部的能力有一個很大的拉動作用。江蘇派來了最好的干部和專家,在與綿竹市各機關干部與鄉鎮干部的溝通中,許多科學的理念、方法無形中傳遞給了這里的干部,這對綿竹重建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