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已經公布的前7個月的經濟數據來看,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評點7月份我國主要經濟指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日前對記者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對經濟發展全局起著基礎性的支撐作用;中央對經濟形勢變化判斷正確,宏觀調控決策及時有效;經過30年改革開放和持續發展,我國經濟抵御風險、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顯著增強。
擴大內需取得好成績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1至7月份,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72160億元,同比增長27.3%,增速比1至6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1至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9672億元,同比增長21.7%,增速比1至6月份加快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6.2個百分點。應該說,這些數字表明,我國國民經濟的內需方面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的勢頭。”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所所長汪同三這樣評價我國前7個月的消費投資數據。他說,今年我國連續遭遇了歷史罕見的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給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是我國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月度增長幅度基本保持在25%左右的水平上,這是一個重要的成績。與今年前幾個月相比,7月投資增速又有一定程度加快,這對于防止出現因受外需減弱而出現經濟增速過快減慢的問題有積極意義。 工業經濟發展勢頭符合調控目標 “雖然7月份工業生產增速出現回落,但并未改變今年以來工業生產平穩較快增長的態勢,工業生產繼續朝著宏觀調控方向發展。1至7月,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同比增長16.1%,仍保持了較快增長。” 對于7月份的工業數據,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這樣評價。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7%,比6月份回落1.3個百分點。 祝寶良表示,7月份工業生產增速放緩,既有世界經濟放緩的外部客觀因素,又有自然災害頻發的沖擊及其滯后影響的原因,還有季節性因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同時也必須看到,與歷史水平相比,今年以來的工業增速也并不算低。按照對近十余年工業生產增速變化的觀察,工業生產保持15%左右的增速較為正常。今年工業生產增速只是較2004年至2007年16%至20%的過高區間出現了回落,特別是在2007年達到本輪經濟發展周期中工業增長的峰值時出現了回落。與一個經濟增長的峰值相比較而出現了回落,并不能說明當前工業經濟發展發生了嚴重問題。 “工業經濟的運行總體上符合國家宏觀調控的方向。”祝寶良說,在本輪宏觀調控中,為解決經濟運行中突出的投資增長過快、貿易順差規模過大、信貸投放過多的“三過”問題,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隨著宏觀調控逐漸顯效,“三過”問題明顯緩解,經濟過熱勢頭得到遏制,工業生產增長也相應出現回落。拉動工業增長的需求結構也明顯改善,消費對工業生產的拉動作用增強,投資和出口拉動作用有所減緩,需求結構正朝著更協調、更均衡的方向發展。
PPI漲幅提高不會很快向CPI傳導
盡管7月份我國消費價格指數延續回落態勢降至6.3%,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7月份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達到了10%,創下了1996年以來的最高漲幅。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此次PPI漲幅提高,不是經濟總量失衡的表現,也不會很快向CPI傳導。 張立群說,引起此次PPI漲幅提高的根本原因是資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持續快速推進,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迅速擴大,不僅帶動了國內資源性產品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帶動了資源性產品進口的擴大,提高了資源性產品的進口依存度。需求擴大引起國內外資源性產品價格的較快上漲,在美元持續走弱和市場充斥大量游資的國際金融環境中,大量游資必然積極參與對資源性產品期貨的炒作,進一步夸大了對資源性產品的需求,拉高了國際市場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又轉而影響國內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拉高國內的PPI漲幅。 張立群認為,當前我國總需求增長已趨穩定,供求總量關系大體平衡,終端產品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推動的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難以快速傳導到生活消費品價格。
中國經濟有獨特優質
劉世錦認為,盡管近來中國經濟存在短期波動,但是中國經濟在抵御風險、應對不確定因素上有自身的獨特優勢。首先,中國作為擁有13億人口、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大國,對國內外的種種風險和不確定性,比較小的經濟體有更強的調整、化解能力。同時,中國作為一個后起的工業化國家,也有可能比先行者在發展方式選擇、重大風險應對更迅速。 更應該看到,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大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挑戰轉化為機遇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比如這一輪的通脹壓力,主要是國內外生產要素和初級產品價格上升引起的,是發展階段、體制轉軌和融入全球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嚴重的、不可控制的通脹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特定階段的物價上漲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積極作用,如農產品漲價可以使農民增收;勞動力成本上升有助于提高勞動者收入,減小收入分配差距。更重要的是,要素成本上升推動的物價上漲,“逼著”企業在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步減弱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形成以技術進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特征的新競爭優勢。 “日子過得舒服,沒有大的壓力,轉變發展方式不大可能。發展方式轉變這一關過了,中國經濟不僅可以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動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一個大的臺階。”劉世錦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