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我國鞋類產品出口的最大省份。今年上半年,廣東出口鞋類產品數量大幅下降,但出口值仍有所增長,出口企業數減少近半,但每雙鞋的出口均價增長近三成。專家分析認為,今年上半年鞋類出口的這“一升一降”,表明產業結構調整正在加速進行。
鞋類出口企業減少近半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鞋類生產地區,而廣東則以接近全國一半的產量占據重要地位。2007年,廣東省鞋類出口量達34.7億雙,價值92億美元,占我國鞋類產品出口總量的42.5%。但今年以來,受人民幣持續升值及原材料大幅上漲等不利因素影響,廣東鞋類出口在連續多年增長之后,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 據廣州海關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廣東省出口鞋類產品16.3億雙,比去年同期下降15.8%,價值49.6億美元,增長9.2%;出口均價每雙3美元,增長29.6%。 受多種因素影響,今年廣東鞋類出口企業大幅減少,有出口實績的企業由去年同期的5811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924家,其中珠三角鞋類出口企業降幅更為明顯,由去年同期的5043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617家,降幅高達48.1%。 對于這一數據,廣東鞋業廠商會會長丘小廣認為,這反映了制鞋業的結構調整出現了好的苗頭,表現為小企業加速被大企業整合,一些企業向廣東粵北山區以及東西兩翼轉移,而部分原來做成品鞋出口的一些小企業轉而為大廠做配套,產業分工更加細化,產業正在加快向集約化方向發展。
強者愈強 弱者愈弱
廣東鞋業廠商會秘書長吳航表示,今年將是制鞋業產業調整的關鍵一年,目前還很難判斷調整的結果如何,至少還需一年的觀察期。但制鞋業已進入優勝劣汰的競爭時代:小而散的作坊式企業紛紛被淘汰,而善于配置資源、注重創新、管理規范的優質企業正變得越來越強,呈現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狀況。 佛山市南海區長城鞋業有限公司有1000多人,3條生產線,產品主要出口歐洲和美國。老板凌生苗說,今年總體上企業感覺壓力很大,關鍵要靠自己調整,積極防范各種不利因素,比如擴大市場和客戶、增加代理品牌等。今年公司成立了一個開發部打造自主品牌發展內銷,產品將于9月上市。另外,還想把現在的經理、廠長等高管轉為股東,分散經營風險。 凌生苗說,以往企業的經營模式是一手接訂單一手抓生產,研發、營銷的問題考慮得很少,但現在的經營環境變了,逼迫企業加快戰略調整,注重發展自主品牌和自有知識產權,以提升產品附加值并作長遠發展規劃,加強市場營銷工作,現在很多鞋類企業選擇在廣州設立營銷總部或營銷中心。
三大“隱憂”困擾制鞋業
目前,廣東制鞋業產業結構調整正在加速進行,而困擾產業發展的一些“隱憂”仍然存在,亟待突破: 一是歐盟征收反傾銷稅影響。2006年10月,歐盟實施對原產于中國的皮鞋產品實施征收為期兩年的16.5%的反傾銷稅。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廣東向歐盟出口受限鞋2636萬雙,下降19.7%,但未遭受反傾銷的鞋對歐盟出口則達1.9億雙,增長21.7%,價格為每雙2.9美元,僅微漲6.1%。隨著歐盟反傾銷時限的臨近,對歐出口的增長有可能成為歐盟對我出口提起反傾銷訴訟的導火線。 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尚待加強。在廣東制鞋業中,外貿出口和“貼牌”生產占據較大份額,缺少知名品牌,產品附加值不高,在材料、技術、工藝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今年上半年,廣東私營企業出口鞋類產品7.4億雙,占同期廣東鞋類產品出口總量的45.7%,但價值僅占出口總值的19.7%,出口均價僅為每雙1.3美元,仍屬于低檔產品。 三是許多企業開拓內銷市場剛剛起步,在現代物流、電子交易方面發展遲緩,缺乏創立品牌和開拓市場的專業營銷人才。 廣東鞋業廠商會會長丘小廣說,今年仍是制鞋企業面對重重壓力的一年,企業未來的發展取決于在此次產業調整中能否承受得住壓力,破壁圖新。廣東有制鞋企業6000多家,產品種類齊全,上下游產業配套完善,此次調整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經歷磨煉之后,中國制鞋業在全球制鞋產業的中心地位將會更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