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在確定綜合經營的目標前,企業應先確保其主業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核心競爭力,謹慎選擇經營模式,操之過急未必是件好事。
后來者大多會遇到路徑依賴問題
“走金融綜合經營,保險業與銀行業、證券業等進行廣泛的業務整合,是全球金融業發展不可阻擋的潮流,是保險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郭金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說道。 在郭金龍看來,綜合經營顯然具有諸多好處,比如信息共享、資源整合,控制交易及管理成本,形成規模效益等等——這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下的必然選擇;“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的財富有了大幅度提高,對金融服務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對于公司客戶而言,在滿足貸款需求的基礎上,在資金結算、套期保值、責任保險、企業經營風險保障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對于個人客戶而言,在存款業務的基礎上,消費信貸、投資理財、風險保障、養老保險等方面的需求進一步上升,這也促生了綜合經營的必要性。” “綜合經營如今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同,現在包括國壽、人保,甚至一些中型公司都有這方面的打算和想法。”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主任鄭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但后來者大多會遇到一個路徑依賴的問題,即企業在過去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并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規劃藍圖,其綜合經營的戰略準備基本上是最近幾年才提出來的。
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適合搞綜合經營
“綜合經營是一個大背景,但也并不是說所有公司都適合搞綜合經營。市場的發展是多元的,即綜合經營要與專業化經營相結合。從國外的實踐來看,這兩種方式,都具有相應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朱俊生對本報記者說。 首都經貿大學金融學院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認為,在今天國內金融業實施分業監管的大環境下,中國保險業探索綜合經營發展,既有外在環境的客觀要求,也有客戶導向驅動作用。但選擇綜合經營戰略首先要了解,保險業之外的環境為發展綜合經營提供了什么空間,保險公司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特點去發展。 “但是目前,一些保險公司對綜合經營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盲目追求綜合經營,并沒有采取適合自己的經營方式;一些已經采取綜合經營戰略的保險公司也存在著綜合經營戰略方向不明確、保險集團內部治理結構和風險管控不完善等諸多問題,這些都將影響到我國保險業的長期健康發展與保險業功能的發揮。”鄭偉強調道,在公司確定綜合經營的目標前,首先要確保其主業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核心競爭力。操之過急的話,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未必是件好事。
保險公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股權正擇機推進
“經國務院批準的三大金融集團有中信、光大、平安”,平安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孫建一對記者說,它們大多采用金融控股集團的模式進行綜合經營,集團的下屬子公司都是獨立法人,集團對他們實行高比例控股。 業內人士指出,這種模式比較有利于集團內部各業務系列間的資源整合,各業務間互為因果、互為鏈條,銀行、保險、資產管理等彼此補充,產生整體的協同效應。 “從資源整合的角度來看,這種金融控股方式是比較經典的綜合經營方式。”鄭偉表示,它具有分業經營、股權集中的特點,可以將股權投資和業務經營結合起來,可能是當前中國金融業綜合經營比較合適的選擇。“當然,很多公司也在探索綜合經營的其他模式,同樣可以借鑒。比如,不設立子公司,通過參股等其他形式在實際操作中也可以收到綜合經營的一部分效果。”鄭偉說。 但有關人士表示,只有將股權投資和業務經營合并處理,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金融綜合經營。據了解,中國保監會正與國務院相關部門探討保險公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股權事宜,同時,正積極探討保險公司投資信托公司和證券公司股權問題,應該說監管層已達成一致,現在正選擇時機向前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