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
國際知名會計師行——均富會計師行15日發布的研究報告《亞太區資本市場指南2008》顯示,2007年度中國主要資本市場,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以及香港交易所,在指數、市值及流通量方面均取得令人鼓舞的增長,表現均優于亞太地區的其他證券交易所。 均富《亞太區資本市場指南2008》對亞太地區21個最大的股票市場于2005年至2007年之間的表現進行了比較。 均富會計師行審計部合伙人林鴻恩說,2008年上半年,全球主要股票市場下挫,盡管上述3個中國股票市場的指數和市值也隨之下跌,但其中兩個較新的市場——上海及深圳證券交易所過去3年的發展突出,有力奠定了其成為本地區集資中心的地位。這兩個市場的高速發展,對全球資金流和推動國內經濟增長均有深遠影響。 均富《亞太區資本市場指南2008》調查顯示,整個亞太地區內的市場已出現重大的轉變。盡管全球第二大的股票市場——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仍然是亞太區內最大的股票市場,但其地位正受到中國及印度這些新興市場的沖擊。受到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緩慢的拖累,東京證券交易所的總市值由2006年12月的45840億美元下降至2008年6月的40400億美元。 與此相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高速增長、新上市招股集資活動屢破紀錄及零售投資者的涌入,令中國各股票市場在亞太區內的排名進一步攀升至更高位置。2007年,中國內地的新上市招股集資市場比美國更具規模,尤其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以去年的總市值計算更超越香港,成為中國最大以及亞太區第二大的股票市場。 報告指出,雖然2008年上半年中國資本市場出現回落,但截至2008年6月份的數據仍顯示,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市值上升4倍,由2005年12月的1160億美元上升至2008年6月的4890億美元;而上海證券交易所更取得高達7倍的升幅,由2005年12月的2860億美元上升至2008年6月的21000億美元。 林鴻恩說:“就長線而言,上海證券交易所看來已具備挑戰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條件,很有可能成為本地區內最大的股票市場,而深圳及香港交易所不論在市值、成交額及流通量方面均取得顯著升幅。” 報告還認為,資本市場的增長促進了中國內地的并購活動。從股票市場所籌集的資金,令國內的并購活動愈見頻繁,各行業的龍頭公司也擔當著整合業界的牽頭角色。由于人民幣升值,中資企業對收購海外業務變得更有信心。 林鴻恩表示,雖然全球經濟氣候會發生可以預見及不可預測的改變,經濟盛衰也不斷循環,但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預計將會對國內資本市場活動帶來持續的正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