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9月起,江西省在全國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省林改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綜合配套”為主要內容,取得了顯著成效。 2006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江西林改給予高度評價,稱“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目前,江西省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已基本完成。全省1.5億畝林地,分山到戶率達82.5%,產權明晰率為98.5%,群眾滿意率達98.6%。村民們說,林改后,林木長起來了,林農富起來了,林業活起來了。
從“集體占山”到“個人分山”:一個林業大省的大動作
拿著深綠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權證》,江西崇義縣鉛廠鎮鉛廠村村民陳方棟笑得合不攏嘴:“林改把山林都分到了戶,產權證就是最好的‘物證’。” 陳方棟告訴記者,他們家八口人分到了240多畝毛竹林,自己經營,一年下來,得了三萬多元,“和原來每根一塊錢的砍竹工資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明晰產權、分山到戶”是此次江西林改中的“大動作”。江西是我國南方的重點集體林區,全省林業用地面積達1.59億畝。林改前,占全省林地面積85%的集體山林,存在產權歸屬不清、權責不明、經營機制不活等問題,農民造林護林積極性不高,“拿斧頭的比拿鋤頭的多”。 “以前‘山是集體的,樹是干部的’,砍根竹子只得一兩塊錢,大家都懶得上山,那時候是‘竹在山上爛,人在家里閑’。”遂川縣上芫村村民李世光告訴記者。 “人無恒產,就無恒心”,江西省林業廳廳長劉禮祖說:“要讓‘林業活起來’、‘林農富起來’,關鍵在明晰產權,老百姓對林地、林木有了自主權,說話能算數,干勁自然足。” 明確改革方向后,林業大省江西開始了從“集體占山”到“個人分山”的轉變,通過自留山穩定不變、分包到戶的責任山穩定不變、落實“誰造誰有”、家庭承包經營、“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等七種形式,明晰山林產權,實現均山、均股、均利。 “在林改過程中,我們把決策權全部交給群眾,山怎么分、利益怎么落實,都由村民自己說了算,真正做到還山于民、還權于民。”劉禮祖說。 截至目前,江西已對1.51億畝林地進行了確權,區劃使用權宗地1143.04萬宗,發放林權證543.38萬本,使用權宗地發證簽收率為97.6%。
從240元到89元:一個林農的“縮水”賬本
翻開遂川縣禾源鎮小黃坑村林農葉運生2003年的賬本,記者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列著繳納的各種稅費。折合下來,砍一立方米木材,要交育林基金120元、檢疫費2元、農特稅36元、增值稅24元、所得稅18元、縣鄉管護費40元,共計240元。 實行林改后,再看這位造林大戶在2007年的稅費記錄,明顯“縮水”:育林基金72元,檢疫費2元,采伐設計費5元等,共計89元。 四年間,所交費用減少2項,少了151元,降幅達63%。“真是林改前后兩重天啊。”葉運生深有感觸地說。 減輕稅費是江西林改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江西省采取了“兩取消、兩調整、一規范”的措施,取消農業特產稅和各種亂收費,調整育林基金計費基價和省市縣的分成比例。林改“腰斬”亂收費后,全省林業收費減少7.5億元。林農所交稅費從過去占收入的56%降到現在的11%。 江西省統計局農調隊調查顯示,由于林改的拉動,2007年農民人均林業純收入達594.7元,比2006年增長了20.3%。 “往日造林無甜頭,今朝植樹有奔頭”。減輕稅費拉動了木竹價格的上漲,極大激發了林農和企業的造林育林積極性。據江西省林業廳統計數字顯示,僅去冬到今春,江西就完成造林352.4萬畝,創近十年來新高,其中社會造林293.72萬畝。 江西省林業廳有關人士表示,今年江西省的造林力度必將進一步擴大,造林面積有望突破500萬畝。
從“要我賣”到“我要賣”:一個“林貿市場”里的“大買賣”
2007年4月29日,遂川縣林業要素市場上演了一場緊張激烈的毛竹林“爭奪戰”。來自浙江、江蘇等地的九位客商為獲得五指峰林場的毛竹林租賃經營權,在拍賣會上頻頻“舉牌”,火藥味十足。在61輪激烈競價后,租賃權最終以每年41.3萬元的價格由揚宏竹業公司競得,高出底價21.5萬元近一倍。
作為江西林改不可或缺的環節,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林農帶來了更多實惠。隨著木竹壟斷經營被打破,價格競爭機制、采伐指標分配公示制的建立,林農賣林比以前更“自由”。此前被嚴重扭曲的木竹價格恢復了正常水平,全省原木、原竹銷售價格普遍上漲了50%以上,林木、林地的流轉價格也翻了一倍多。 “有了這個林貿市場,大家嘗到了林木公開流轉的甜頭,從過去的‘要我賣’,變成現在的‘我要賣’。”新江鄉石坑村村民鄒福生說。 據統計,江西目前已建有38個林業產權交易中心(要素市場),已交易山林3598宗,面積65.29萬畝,交易金額達11.13億元。 劉禮祖介紹說,除要素市場外,林權抵押貸款、林木火災保險、公益林補償等配套改革也在穩步推進中。“未來江西還將建立健全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體系、林業政策法規體系、林業投融資體系、新型林業產業體系、科技人才服務體系和林業保障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