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7日,吉林省通化市被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冠名為“中國醫藥城”。獲此殊榮的城市,其醫藥產業必須是當地的主導產業,醫藥產業年產值至少為100億元,占地方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其中,要有三個以上國家級科技產業基地和醫藥出口基地,并且未出現重大藥品質量責任事故。據了解,目前國內獲此殊榮的城市寥寥無幾。通化,這個長白山腳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通過10余年的奮斗,成功地實現了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成為全國有名的“醫藥城”。
小中藥鑄就大產業
通化地處長白山區,全市2/3的面積是山地。長白山素有“世界生物資源寶庫”之稱,是中國三大中藥材基因庫之一。長白山地區藥用動植物資源種類豐富,蘊藏量極大,有藥用生物資源種443科2790種,在數量上居全國前列。其中人參、鹿茸、刺五加、關龍膽、北細辛、林蛙油等藥材道地性突出,質量優良,產量居全國之冠。 1990年代初期,國內醫藥市場特別是中藥市場開始升溫,這為通化市提供了寶貴的機遇。通化市的老百姓及一些中小企業,紛紛興辦藥廠,一批機關干部和國企技術人員,也下海投身其中。 面對老百姓表現出來的對醫藥產業空前的投資熱情,1995年,通化市委、市政府因勢利導,提出利用長白山藥物資源,建設“醫藥城”的產業發展目標,通化市民營經濟開始呈燎原之勢。 在吉林省,資金匱乏歷來是產業做大的瓶頸。通化市適時地對有條件的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極大地刺激了民間投資。在各類資本源源不斷的注入下,通化市醫藥企業迅速成長起一批“巨人”,目前該市的制藥企業已發展到84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17戶,其中修正藥業集團的產值突破60億元,8戶企業進入全國中藥工業利潤百強。2007年全市制藥工業實現產值月日25.9億元,實現利潤10億元。全市制藥企業可生產21個劑型、4605個品種,其中自主研發130個品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3種,中藥保護品種103種,國家一、二類新藥16種,年產值超億元的單品種藥6個,涌現出了修正、萬通、東寶、金馬、紫鑫、長龍等一批知名企業和人胰島素、斯達舒、萬通筋骨片、鎮腦寧、樓蓮膠囊等一批暢銷品牌,成功實現了“小地方大產業”。
政府成為產業集群形成的“推手”
當前,我國經濟總體還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地方政府普遍有一種發展經濟的沖動。但是政府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究竟應該干什么?通化市政府的做法是:給一個好目標、一個好體制、一個好機制。 1995年開始,通化市開始大力推行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一些壯大起來的民營企業,通過租賃、兼并、重組等多種形式,參與國企改革,使國有企業沉淀的存量資產、人才、品牌等生產要素,與民營企業的靈活機制相結合,發揮了各種資源的潛在能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這一方式,共盤活國有企業凝滯的存量資產40多億元。從起步到成長為年銷售額60多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修正集團只用了13年時間。
通化醫藥產業謀求更大作為
如今,通化醫藥產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現在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矛盾,比如“醫藥城”發展的速度比較慢,企業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對非上市公司監管不夠等。通化市委研究室的一份材料顯示,過于分散的民營醫藥企業在缺乏總體規劃的情況下,“各占山頭,多面出擊”現象泛濫,使通化“醫藥城”建設總體規劃的實現受到沖擊。為此,通化市有關部門提出了整合現有醫藥企業,組建緊密型“通藥集團”的構想。但是這種構想的實現尚需假以時日。 目前通化的醫藥企業有80多戶,但是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不過十幾戶。企業數量多,但經濟總量小。據了解,新一屆通化市委市政府正在研究醫藥城新的發展戰略,并進一步探索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