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現代技術與企業合作,在生態工業園區內形成一個物質、能量多層循環利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共生體系,有利于提高欠發達地區可持續發展水平,有利于合理規劃全球工業產能良性轉移。日前,廣西南寧市政府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簽訂“關于在南寧建設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生態工業園區的合作紀要”,聯合國生態工業園經驗和模式逐漸在中國“落地開花”。
“環保與工業雙贏”的生態工業園區
火力發電廠、生物工程公司、石膏材料公司,加上圍繞在周邊的農場、政府辦公區、居民生活區和大量中小型企業如水泥廠、污水處理廠、酵母菌發酵廠等,形成了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這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的生態工業園區的領跑者。 30多年來,卡倫堡工業園區內不同成員間不斷發生資源、能量和產品的交換活動:發電廠擁有一個25萬立方米的回用水塘,回收自己產生的廢水,同時收集地表徑流,從而降低60%的耗水量。此外,發電產生的溫水還可用于養魚。生物工程公司則利用農場產出的玉米、土豆為初始原料,通過生物發酵過程生產酶,伴隨產生的富含氮、磷和鈣質的物質則被運到化肥廠加工成肥料,廢水則送至污水處理廠。 據介紹,卡倫堡工業園16個廢料交換工程投資共計6000萬美元,而由此產生的效益每年超過1000萬美元,同時還有效地保護了當地環境,取得環境和經濟雙重巨額收益。 這一堪稱“環保與工業雙贏”的工業園區,因其在資源利用最優化、環境污染最小化方面的成功實踐,也被稱為“綠色”園區。如今,很多人認為,生態工業園區可作為未來城市經濟圈和開發區建設的發展方向。所謂“生態工業園”,是指人們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準確定位參與成員的功能,在園區內形成以供求關系、副產品流轉為基礎的關聯網絡,運用現代工業技術和經濟手段,使上游生產者的廢物或副產品成為下游生產者的原料或能源,從而實現資源利用最優化、環境污染最小化。 在全球范圍內推進“生態工業園區”項目,目前正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極力推崇。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業園區項目組首席專家法布里齊奧·康多雷利說,模擬自然生態系統模式建立的生態工業園,與傳統工業園相比有著顯著優勢:它不僅可為企業大幅降低資源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生產能力,還能向工人和管理者提供健康、友好的工作環境,促進創新和研發活動的展開。更為重要的是,它“合理、充分地利用副產品”,基本沒有“廢物”,將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降至最低,保護自然棲息地,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我國首個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園區的探索之路
中國從1999年起啟動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試點工作。2001年8月,國家環保總局(今環境保護部)授牌給廣西貴港市,批準該市建設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園區,開始了“甜蜜事業”的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探索之路。 記者了解到,貴港生態工業示范區目前已走出一條循環經濟和環境綜合治理的新路:在這個生態工業園區內,貴糖公司依靠農田提供生產原料甘蔗,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糖漿供給酒精廠,將蔗渣送至紙漿廠和熱電廠;制糖廠的廢液和酒精廠的廢料交由復合肥廠處理,生產的化肥又可施于農田;制糖廠產生的濾泥,可送至輕質碳酸鈣廠和水泥廠作為生產原料。 4月底,廣西南寧市政府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簽訂“關于在南寧建設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生態工業園區的合作紀要”,標志著南寧有望加入這一聯合國專門機構的“全球發展計劃”,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提出的“綠色”工業園理念不久將在廣西實踐。
起步之初仍需政府扶持
專家提醒,國內外實踐表明,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之初,需要政府承擔組織協調工作,如組建由環保、財政、基建等領域專家、官員組成的高效管理團隊,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和設定準入標準,分析當地資源稟賦并完成工業區發展規劃等。政府科學管理、適度介入,對生態工業園區的成敗將產生重大影響。 康多雷利說,依據現有歐美國家的實踐和循環經濟理論,“生態工業園區”至少具備以下特征:園區內廠房、道路、管道等基礎設施均經過環保和節能設計,并應用環保材料;所有入駐企業必須達到國際認可的環保節能標準;企業間建立穩固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各成員間相互利用副產品,從“資源-產品-污染物排放-破壞環境”的線性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新產品”的循環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環境污染;通過加強科學管理和企業合作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能源、原材料、工業用水和物流貨運系統的單位產出;園區擁有培訓經理和工人,為企業間提供相互學習機會的服務機制,能不斷降低交易成本。 環境專家表示,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科學技術,例如先進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廢物回收處理技術和能量綜合利用技術。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我國一些西南部偏遠地區在獲取和應用生態技術方面難度較大,國家需在這方面予以政策扶持,促進這些地區走上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齊頭并進的和諧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