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5-12 新華社記者:趙曉輝 黃庭鈞 陶俊潔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人們所擔心的“大小非”拋售壓力,近期并未隨著監管層指導意見的出臺而得以化解,連日來不斷曝光的多起違規拋售案引發了市場的更多憂慮。人們期待違規者能夠得到重懲,以維護股市的穩定運行。 分析人士認為,“大小非”之所以敢于“頂風作案”,違規拋售頻現,是受到減持成本低、估值體系重建、信貸控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由于購買成本較低,在獲得流通權之后,“大小非”股東有足夠的動力套現獲利。另外,盡管監管層對“大小非”拋售出臺了明確規定,但指導意見中沒有相關處罰措施,在違規成本不明確的情況下,“大小非”股東仍有冒險減持的動力。 除成本因素外,“大小非”減持也反映了A股市場估值體系重建的過程。華富基金認為,“大小非”解禁并不會影響一個公司的基本面,其對市場的影響更多表現在估值體系的重建上。當A股市場實現全流通后,市場會更傾向于從產業角度評估上市公司。在此過程中,市場重心會下移。 在這一背景下,新的估值體系坐標將由以機構、中小投資者為代表的“證券市場存量資本”一方和以“大小非”減持、上市公司再融資為代表的“產業資本”一方的博弈得出。從當前“大小非”較強的拋售意愿來看,這種博弈仍在繼續,新的估值體系仍在構建當中。 在“大小非”減持意愿強烈的情況下,如何處罰首例案件中的違規者將會直接影響到其他“大小非”股東的行為。 上投摩根認為,單就制度層面而言,目前對違規減持行為的處罰還只是停留在“限制交易”的層面,而這樣的處罰對于違規減持后便不再持股或者持股比例很小的原限售股股東來說,威懾力顯然不夠。 在宏達股份兩個違規減持的股東中,綿陽益多園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拋掉宏達股份之后,賬戶里已不再持有宏達股票,致使交易所限制賬戶交易的處罰成為一紙空文。 在市場急切期待監管層的后續處罰措施之時,中國證監會已對宏達股份兩個涉案股東立案稽查。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也表示,將對“大小非”減持實施更加嚴厲的監控,出現新情況還會有嚴厲的查處。 據了解,針對違規超比例減持存量股份的行為,上交所正在抓緊研究更加嚴格的處罰措施,包括對違規賬戶延長限制交易期限、增加限制交易品種,以及建議凍結資金賬戶、限期回購超減股份、違規收益上繳上市公司等措施。 但也有市場人士擔心,由于指導意見中沒有規定相關處罰措施,后續出臺的處罰細則可能對此前發生的違規行為沒有追溯效力。另外,如果按照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則行政處罰力度相對較小,相對于較高的違規收益,違規成本可能仍然較低,不足以起到威懾作用。 股市的穩定健康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法治環境,這既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規,也包括有效的執法手段。就當下而言,如何依法對“大小非”違規行為處以重罰,讓違規者“得不償失”應是當務之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