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博鰲(海南)4月13日電
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13日表示,在討論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時,也應該關注全球經濟的“光明面”。目前,中國對美出口占比有限,亞歐金融監管體系相對穩健,新興市場對國際游資的吸引力增強,危機對中國以及全球經濟的影響并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么大。 樊綱在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上發表演講說,在中國目前的出口總額中,美國約占20%,亞洲國家約占40%,歐盟國家占比上升最快。美國經濟增長率放慢一個百分點,會造成中國對美出口下滑5%,這是直接影響。美國經濟衰退會影響到亞歐經濟體,會減少它們對來自中國進口商品的需求,這種間接影響的大小取決于這些經濟體的增長態勢。只要這些經濟體還在增長,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需求就會增加。總體來看,如果美國經濟連續一年保持衰退,有可能會使中國經濟下滑一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受次貸危機影響較大的美國、英國目前已出現流動性緊缺,也就是說它們對國際游資的吸引力下降。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外匯儲備增加了1800億美元,其中只有不到300億美元由貿易順差貢獻,即有1500多億美元合法或者不合法的外資流入了中國。這些外資可能推高中國的物價,但也會為中國經濟增長作出貢獻。事實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新興市場還要為吸引外資彼此競爭。 樊綱指出,次貸危機爆發后,中國等亞洲經濟體增長態勢表現較好,因為這些國家的金融體系與1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相比,更加注重審慎經營和風險防控。石油生產國也由于良好的金融監管使其經濟保持較好增長態勢。 另外,相當穩健的金融監管體系也使歐洲經濟處在良好的上升通道之中,市場保持活躍。“對于中國每家公司、每位政府決策者來說,現在都是一段很微妙的時光,既要解決物價上漲等短期內存在的復雜問題,也必須使經濟繼續保持增長,創造就業機會,解決中國經濟的長遠問題。”樊綱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