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過上定居生活的牧民用上了自來水。本報記者 沙達提拍 攝 |
 |
住進了新房的牧民們笑逐顏開。本報記者
沙達提拍
攝 | 阿勒泰地區行署副專員戴建新說,牧民定居遠不止蓋新房,不解決畜牧生產問題,牧民還得游牧。 在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的支持下,阿勒泰地區于1986年啟動牧民定居工作,20年來教訓不少。總結一條基本的經驗就是:牧民定居,最根本的是要將游牧的生產方式改為農區畜牧,因此,牧民不僅需要定居房屋和公共設施,牲畜圈棚、飼草飼料地更是必不可少。 據此,阿勒泰地區啟動了“高標準牧民定居”模式。
定居點盡可能靠近公路沿線及鄉鎮
戴建新說,此前20年,阿勒泰地區嘗試了多種牧民定居模式,有“定居”、“半定居”、“插花定居”等,但都有不足。有的牧民定居工程,比如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投資1億元支持的“2817”定居項目,雖為每戶牧民家庭提供了50畝至100畝的飼草飼料地,但幫助牧民建造的住房都位于飼草飼料地邊,牧民單門獨戶難以享受公共服務;而“半定居”模式,實際上只有老人孩子冬季在住房留守,周邊沒有飼草飼料地,青壯年人口還得趕著牛羊四季游牧。 因此,阿勒泰地區的“高標準牧民定居”工程要求,建設牧民定居點,要基本達到“五通”:通水、通電、通路、通廣播電視、通電話;“五有”:有60平方米以上符合抗震安居工程要求的住房,有30畝至50畝水利設施配套齊全的飼料地,有用于生產的基礎設施,有學校,有一棟集會議室、文化室、衛生室于一體的辦公場所。 此外,牧民定居點要統一規劃,每個定居點按照100戶左右的規模進行建設。定居點要盡可能靠近公路沿線及鄉鎮,即方便生產,又便于生活。 記者走訪阿勒泰地區六縣一市了解到,在政府的資金支持下,按照新標準定居的牧戶,不僅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其生產能力也有了質的飛躍。哈巴河縣常務副縣長羅建新說,哈巴河縣按照地區的精神,向新建集中定居住房的牧戶,每戶補助2萬余元;向新建80平方米以上接羔圈的牧戶,每戶補助3000元;對新建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上暖棚暖圈的牧戶,每戶補助5000元。
放下馬鞭進工廠
富蘊縣縣委書記宋東升說,傳統的牧民定居只解決了抗災問題,沒有解決牧民的致富問題。在實施“高標準定居”工程時,富蘊縣正努力實現四個方面結合:一、牧民定居與改變牧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相結合。二、牧民定居與發展現代畜牧業相結合,培養殖專業戶、養殖專業村,推廣奶牛良種繁殖。三、牧民定居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集中投放支農資金和縣財政資金,集中力量搞好基礎建設。四、牧民定居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相結合。富蘊縣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資源豐富,當前有不少大企業集團前來開發資源,產業工人嚴重缺乏。縣里正努力培訓定居之后的哈薩克牧民,讓他們放下馬鞭進工廠。 在國家級貧困縣福海縣,政府嘗試整合支農資金,投入牧民定居重點項目區,提高了牧民定居的整體效果。2003年以來,福海縣先后整合投入資金3545萬元,完成了6.2萬畝低產田改造和1.2萬畝飼草料基地建設。按照這種運作模式,目前,喀拉瑪蓋鄉四支干片區和齊干吉迭鄉賽克露片區牧民定居,已初具規模。
有了水,這盤棋就活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阿勒泰地區實施“高標準牧民定居”,基層最大的困難是資金短缺。基層干部們認為,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牧民定居資金缺口可望依托重大水利項目、整合支農資金得到解決。 戴建新說,牧民定居首先要為牲畜建設飼草飼料地,牲畜有吃的,人才能長久定居。而在阿勒泰開發建設飼草飼料地,其前提就是建設控制性水利工程。當前,阿勒泰計劃啟動的五大水利工程分別是:青河縣阿葦灌區樞紐工程、阿勒泰市克孜加爾水庫、富蘊縣黃泥灘灌區供水工程、福海縣黃花溝引水工程、布爾津縣的布爾津河西水東引沿線開發工程。 戴建新說,有了水,牧民定居這盤棋就活了。 福海縣是自治區整合支農資金試點縣。齊國慶說,從福海縣的實踐看,當前涉農資金名目繁多,條條管理、互不相干,難以形成合力。因此,建議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整合使用支農資金。 在阿勒泰地區,“貧富不均”使各縣牧民定居工程進展差異很大。哈巴河縣、富蘊縣等地因為資源豐富,年財政收入已經過億元,而吉木乃縣的財政收入卻不過千萬元、牧民定居資金極為艱難。當前,在地區的臨時安排下,已有個別富裕縣向貧困縣的牧民定居工程提供了少量資金支持。為此,一些基層干部提出,在本地區范圍內,探索建立富裕縣支援貧困縣的長效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