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奶業走出低谷,國家2007年9月推行了奶業優良后備母牛補貼政策,并向中西部地區撥付了補貼款項。可記者3月份在奶業大省黑龍江省的雙城、肇東等著名養牛大縣采訪時發現,這些地區的奶農至今未拿到補貼款。奶農為何遲遲拿不到補貼款?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遲遲拿不到補貼款 奶農心里沒了底
雙城市韓甸鎮三姓村奶農張顏民說,“早就聽說國家撥付了奶牛補貼款,村里也統計過好幾次奶牛數量了,可至今沒拿到一分補貼款。”“國家扶持我們奶農的好政策,到了地方咋就不落實呢?” 雙城市幸福鄉永之村奶農趙玉軍說,“奶牛補貼是我們奶農最關心的事,聽說中央和省里都下了文件,要求在2007年年底前把補貼款發放到位。可我們至今沒拿到補貼款。我們現在心里特沒底,擔心這錢最終被挪用。” 肇東市宋站鎮太平山村奶農蘆福林說,“國家給我們老百姓的補貼款,就應發到我們老百姓的手中,不發到我們手里,算是補貼誰的呢?”“我們養奶牛的太需要這筆補貼款了,這次飼料價格又上漲了,我們養牛戶更不容易了。” 雙城市韓甸鎮畜牧站站長孫波告訴記者,奶農的良種補貼款,確實沒有發放到農民手中。鎮里對相關奶牛數量已進行了兩次統計,現在一些奶農出現了擔心情緒,擔心補貼款拿不到手。
是否“良種”難以界定 補貼款供需有差無法發放
奶農為何遲遲拿不到補貼款?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局畜牧處副處長張巖說,此次國家對試點地區的優良后備母牛進行補貼,國家財政和省級財政應負擔的部分在2007年年底前已全部下撥到各市縣,部分市縣未落實到位的原因有二:一是地方統計后上報需要補貼的款項比國家和省級財政實際撥付的款項要多;二是一些市縣財政沒有拿出配套資金。 雙城市畜牧局副局長霍志宏介紹,上面給雙城市下撥的款項,是按照2006年雙城使用的優良凍精數量下撥的,如果嚴格按照國家每頭牛補500元的標準,這些錢只能補給八萬頭優良后備母牛。可雙城市近幾年優良后備母牛的數量不斷增長,最新統計結果顯示,至2007年底實際需要補貼的優質后備母牛的數量已達到12萬頭。 肇東市畜牧局副局長許春波說,按照國家和省級財政拿補貼款的70%、市縣財政匹配30%的標準,肇東市財政此次需要自拿600萬元的補貼款,這筆錢肇東市財政拿不出來。另外,上面撥給肇東的優質后備母牛補貼款,是按照2005年、2006年肇東使用的國家優質凍精數量測算出來的,而各鄉鎮重新統計后需要補貼的優質后備母牛數量要比測算的數量大,所以無法發放補貼。 許春波說,之所以出現優質后備母牛數量差,是因為在統計數量時,難以區分哪些牛是用國家發放的優質凍精培育的,哪些牛是奶農自己從一定渠道弄到優質凍精培育的,反正現在都要求補貼。 許春波還介紹了另外一個重要情況,那就是為了多得補貼款,有的奶農虛報優質后備母牛的數量,在統計數量時,有的奶農互相借牛充數。前段時間統計時,不少鄉鎮出現了多報數量問題。 雙城市畜牧局局長欒學介紹,國家和省里下發的補貼款,是按國家下發的優質凍精數量下發的,可是一些奶農自己想辦法弄到的優質凍精培育的牛,也要求補貼,所以近日大量奶農到市里要求補貼。 欒學說,現在地方干部對這件事很頭疼:不發,是不落實國家惠農政策;下發,錢不夠,真是左右為難。
改“牛補”為“奶補”? 基層干部苦尋對策
對于優質后備母牛補貼款供需有差難以落實到位的問題,一些基層干部也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有的干部建議:暫把這一次“牛補”改為“奶補”,以使國家這項惠農政策盡快落實到位。 肇東市畜牧經濟開發區黨委書記、肇東市奶牛產業辦公室副主任孫雙斌認為,解決這件事的最好辦法,就是改“牛補”為“奶補”,即把原來按照優質后備母牛數量補貼的辦法,暫改為按照奶農銷售鮮奶的數量進行價格補貼。 欒學認為,改“牛補”為“奶補”或“飼料補”都不失為一種好的解決辦法,但“奶補”更科學一些。這次補貼的是優質后備母牛,問題是現在很難界定哪些后備母牛是優質、哪些不是,因為近幾年來,幾乎所有的奶農都用優質凍精配牛。 張巖說,國家給優質后備母牛補貼,是一種鼓勵飼養優質牛增強產業后勁的好政策,但此次按照2005年、2006年下發的優質凍精數量給試點地區補貼,確實在一些地方遇到難題。一些基層干部提出的暫把這一次“牛補”改為“奶補”的建議有一定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