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看病,醫生水平不錯,而且完全不在收費上動腦筋,藥價也在政府的資助下越來越便宜。農民群眾干啥還要去擠城里的大醫院呢? 寧波鄞州區近年來重新部署城鄉醫療格局,把醫療衛生建設的重點,由城市轉移到農村,著力體現“公益性”,用公共財政將農村醫院和醫護人員“養起來”,為緩解城鄉“看病難”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好上加好” 卻問題加劇
為了解決城區醫院人滿為患的問題,鄞州區財政2006年投入11億元建設完工三個位于城區的重點醫院,當年新增病床位1200張,但是這種模式并沒有緩解“看病難”,反而使得問題更趨嚴重。 鄞州區委書記壽永年說,由此他意識到,這種“好上加好”的“改善”只會使問題加劇。 壽永年說,過去無論城里人還是農民,都集中到城區“好醫院”來看病,產生“看病難”。關鍵就在于農村醫療條件太差,醫生水平低,設施落后。 根據鄞州區委的調研,過去該區很多農村衛生院的醫生連叩診、量血壓等基本功都不具備;全區農村醫生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僅占17%,有些甚至是初中、高中畢業生;農村衛生院的藥由于是單獨進貨,價格比城區醫院還貴,農民群眾不愿意去就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是在加強城市醫院上下工夫,會使得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 壽永年說:“只有解決了農村群眾的看病難,才能最終解決城市的看病難。”
設施建起來 醫生移下去
從去年10月起,鄞州區試點推行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確立了醫院不搞創收、而依靠公共財政的思路。 為提高農村醫護人員的素質,該區實行了農村醫生“大換血”。計劃今后三年每年招聘250名左右大專以上畢業生,定向充實到農村醫療機構工作,確保村村擁有1名以上具有正規學歷的全科醫生。全區還實施醫務人員“下移工程”,區級醫療單位中高級醫務人員下移到鄉鎮定期工作,鄉鎮醫生下移到村里,為群眾上門服務。 鄞州區衛生局長俞曹平介紹,在鄞州,農村醫生的工資獎金全部由財政支出,保證醫生安心看病。農村衛生服務機構在編人員的經費,由區財政按每人每年3.3萬元到5.5萬元不同標準進行補助。區財政每年再安排250萬元公共衛生人員專項補助經費,保證農村醫務人員尤其是邊遠鄉鎮醫務人員的收入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區醫務人員的收入。 區里還為農村醫生提供免費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穩定農村醫務人員隊伍,并不斷提升其水平。
為農民優惠藥費800多萬
記者在位于泗崗村的下應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看到,正在建設中的這個衛生服務中心總建筑面積達8650平方米,建筑、裝修都很考究,專門的兒童輸液室內轉角都包上了防止碰傷的軟墊,還設置了游戲空間,體現出細致入微的人性化關懷,完全可以和不少城市醫院相媲美。 服務中心主任史夫祥說,服務中心為周邊14萬本地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服務,建設資金總計1750萬元,全部由政府財政投入,醫生收入和醫藥供應都得到公共財政的支撐,藥價平均壓低33%。 據統計,去年9月份至年底,30家醫療衛生機構共為24余萬名患者減免費用585萬余元,藥品限價政策為患者優惠藥品費用854余萬元。 在妙勝村衛生站,記者看到幾個農民群眾正帶著小孩在輸液。墻上掛著價目表,各種醫護服務的費用和藥價都一目了然。全科醫生蔡如君指點著有多處修改痕跡的價目表告訴記者,全區村衛生站的藥品都是統一配送的,隨著政府的補助加大,醫藥費用不斷在下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