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3-07 本報記者:殷耀 丁錫國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一直以來,我國的養殖業發展重復著大起大落的劇烈波動。而每一次總結經驗教訓時,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一些企業總能找到理由把責任推到市場和農戶身上:市場變幻莫測、農戶盲目跟風、散戶養殖水平低……種種理由把宏觀預警缺失、產業引導“短視”等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從記者多年來采訪和關注養殖業的情況看,我國養殖業發展至少有以下“失誤”被忽略: 其一,缺乏宏觀的產業規劃和指導,對養殖業發展的規模缺乏科學的判斷。養殖業周期長、風險大,又涉及數以億計的養殖戶,因此比其他產業更需要有一個科學的行業規劃來指導,但目前無論哪一種養殖業都缺乏宏觀產業規劃,導致養殖業大起大落。 其二,市場價格機制反應不靈敏,缺乏對市場風險的預警機制。回顧2007年豬肉、食用油和食品價格上漲,不少人認為是有關部門對國際原料市場價格和國內市場的價格信號分析不夠,缺乏提前預警指導生產,增大了調控成本。有關專家指出,國際上大豆、花生、飼料價格在2006年四季度就出現明顯上漲,國內期貨和現貨市場對此有同步反映,但當時國家有關部門卻未及時采取措施預警。 其三,近年來各地放松了關乎民生的“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建設,使得養殖業放任市場調節。養殖業不同于其他產業,如果完全放任市場來定價,就會出現“暴漲驚市、暴跌傷農”的不穩定發展態勢。 其四,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哺農”責任感缺少。以奶業為例,強者總是企業,吃虧者總是奶農,2006年以來我國奶牛養殖效益大幅度下降,部分養殖戶虧損,出現殺牛、宰犢、倒奶事件,但沒有聽說企業虧損。當時記者在采訪個別乳業企業時,他們大談飼料漲價、農民繼續投入沒有跟上、養殖技術落后、規模小導致殺牛倒奶,企業似乎毫無責任。 綜合基層干部和養殖戶的意見,他們認為養殖業求穩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許多基層干部認為,眼下國家出臺各項政策刺激生豬養殖無疑有利于恢復生產、穩定生產,其作用是積極的,效果也是明顯的。但從長遠看,應在養殖業規模過剩價賤傷農時更多地給予補貼和扶持,使養殖戶在調整過程中不至于利益嚴重受損,從而穩住一定的養殖規模,如眼下蛋雞養殖急需給予扶持。 二、滯后調節不如超前預警。要使養殖業步入穩定發展軌道,首先國家有關部門應對各種養殖業發展的規模和前景有一個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應結合各種補貼的發放認真摸清養殖業的真實底數,制定出大體接近實際的規劃。其次,加強宏觀的價格預測預警指導,引導養殖業適時合理調整規模。 三、要重視基層的建議和信息,收集基層對價格和市場信息的反映。今年幾輪豬肉價格上漲基層一些養殖戶都有較為準確的判斷,但卻未引起國家有關宏觀部門的重視。不少基層的同志反映,現在下情上達是個大問題,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甚至要“捂”真實情況。記者調查也常常遇到非常尷尬的采訪經歷,一些基層同志反映的情況上去引起中央領導重視,但有些部門派出的調查組,不是找解決問題的對策,而是找反映情況的基層干部群眾的麻煩,久而久之這些同志見到記者也不敢談情況,生怕“說錯話”。 四、加強政策措施的落實。其實奶業在最蕭條時記者也曾有過反映,基層牲畜疫病防疫體系薄弱等情況記者也多次調研并引起中央有關領導的重視,但有些問題再調研時問題依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