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間,四家正規的手表銷售公司瘋狂走私“勞力士”“江詩丹頓”“百達翡麗”“卡地亞”等名貴手表35000多只,價值人民幣2.24億元,偷逃國家稅款4300多萬元,而且香港10多家鐘表公司幾乎都涉嫌參與其中,成為走私“源頭”。12月12日,海關總署正式對外公布,經過半年時間的調查、追蹤,杭州海關成功偵破系列特大走私名貴手表案,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海關查獲的最大一起名表走私案件,一舉抓獲15名走私名表“大鱷”,一條“香港——水客——廣東分撥中心——地區大戶——國內銷售”的名表走私鏈被徹底截斷。 為什么正規的鐘表供應商紛紛陷落走私“泥潭”?又是什么驅動了如此大規模的名表走私?“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暴利!”參與偵辦此案的金華海關緝私分局情報技術科應劍鋒科長分析說,“高檔手表的進口稅率較高,一只價值2.63萬元的歐米茄手表需要繳納稅款1.66萬元,走私就避開了高額稅款。這種手表在商場專柜可以賣到六七萬元,利潤空間很大。”
個人奢侈品走私已形成網絡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奢侈品如高檔化妝品、名貴首飾、洋酒等的消費需求日趨旺盛。2006年4月起,我國對單價逾萬元人民幣的高檔手表加征20%的進口消費稅,但進口表仍呈快速增長趨勢。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口“表殼用貴金屬或包貴金屬制成”的高檔手表一萬只,同比增長22%。而偵查獲取的證據表明,同一時期流入市場的“走私名表”卻在兩萬只至2.5萬只之間,是正常進口手表量的兩倍。消費的旺盛需求和相對偏少的供應量之間的矛盾可見一斑。“就我們目前了解的情況,派克鋼筆等個人奢侈品也已形成類似名表的走私網絡。”應劍鋒憂心忡忡地說。 消費需求與供應之間的另一個矛盾集中在手表的型號、款式上面。據了解,“勞力士”“卡地亞”“歐米茄”等品牌名表有相當部分款式并沒有引進國內銷售,“伯爵”“江詩丹頓”等牌子的手表則尚未在國內設立代理機構。看中了這些款式名表的人,除了去香港購買,往往只好“惠顧”走私貨。 如果說內地走私名表大戶是“盯”上了豐厚的利潤,那么香港不少正規鐘表公司“主動參與”或“被動協助”走私的重要原因則是行業內的激烈競爭。犯罪嫌疑人之一的香港天龍鐘表公司的楊某表示,不少瑞士名表的生產廠商在授權給經銷商時,往往會限定手表的銷售范圍,而這個范圍又常常不包括內地市場。“香港做手表生意的人很多,競爭很激烈,內地是非常大的一個市場,誰能不眼紅?”于是,需要大量“進貨”的“內地方”與愿意以較低價格敲開內地市場的“香港方”很快達成默契,走私的路徑由此成形。
銷售渠道管理混亂“有機可乘”
除此之外,奢侈品在銷售渠道管理方面的混亂讓走私“有機可乘”。據業內人士介紹,名表生產廠商通常會在香港設立亞太地區管理中心,再通過香港在內地尋找代理商。內地總代理只有一個,二級代理商又往往集中在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大城市,像臺州、金華等有奢侈品消費需求的國內二線城市則根本沒有正規的銷售渠道。二級代理商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有些代理商因此隨意發展“下線”,這些“下線”在市場沖擊下很容易就與走私者妥協。而一些商場專柜,由于出租管理不嚴格,“有錢就租”,也給走私手表的銷售大開了“綠燈”。 調查中發現,涉案的“義烏開太”、“義烏浩亮”等原先都是正規的手表經銷商,“臺州亨達利”還是“勞力士”品牌的臺州地區惟一授權代理商,但在市場競爭的沖擊下,最終選擇了走私這條“歪路”。“臺州亨達利”的牟某在被捕后表示,自己是受到行業壓力逼迫,“業內很多人都是這么做的,你如果不做,價格下不來,就根本競爭不過別人,生存不下去”。目前,多數專柜往往不能很好地鑒別水貨、行貨,只有去維修中心開表殼看機芯編號才能確認。但這樣一來耗時(需三周左右時間),二來很多維修中心通常并不愿意配合。這反映出高檔名貴手表走私已經對正常市場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
走私出現向全行業蔓延的趨勢
海關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奢侈品走私犯罪手法日益隱蔽,集團化和網絡化日益明顯,并且有向奢侈品全行業蔓延的趨勢:
一、
從走私手法上看,更加隱蔽化。走私分子充分利用名表體積小、價值高的特點,或是利用粵港兩地牌照的貨車夾藏走私,或是利用“水客”隨身藏匿“螞蟻搬家”“混”進境,甚至直接從海關闖關走私到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然后通過國內快遞寄到浙江;貨款則通過地下錢莊支付。同時,走私分子還會通過正規渠道進口手表,將“正貨”“水貨”混合銷售,掩人耳目。
二、
從走私專業化程度上看,手表走私行為向集團化發展。走私鏈條環環相扣且分工明確,購買、運輸、郵寄、收款等形成一條龍作業,各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分工明確,手法專業且組織嚴密。
三、
從走私規模上看,走私線路、境外來源和境內“地區大戶”均呈網絡化趨勢,覆蓋面極廣。走私線路方面,既有內地買家聯系“水客”走私的線路,又有香港公司主動送貨進境、并長期雇用人員在廣東發貨的線路,還有內地買家委托“水客”前往香港直接現金采購的線路,甚至有“水客”直接在港設立“辦事處”從各名表公司收購名表的線路……各條走私線路互相獨立,即使斷了一條,也不受影響。走私名表“源頭”有近十家,香港較大的鐘表公司幾乎都涉嫌參與其中。內地的分撥中心有廣州、深圳、東莞三處,并形成了以“地區大戶”為核心的地方性網絡。即由“大戶”聯系走私手表入境,然后以批發或零售的方式銷往各地。如,義烏亨吉利名表公司負責人朱丹英就是這樣一個“大戶”,僅今年前四個月就涉嫌走私手表貨值2500多萬元,涉嫌偷逃稅款800多萬元。這樣的“大戶”除了本案中查處的浙江的四家外,北京、湖北、遼寧等地都存在。
四、
從走私趨勢看,高檔名表走私有向全行業發展的可能。像上述案件的多位犯罪嫌疑人都開設了規模相當大的店鋪,公開出售高檔手表,幾乎涵蓋了現有全部的名表品牌,型號多樣甚至不少是從未在國內銷售過的。這些走私手表大都是高檔名表,動輒數萬,如3月1日“臺州亨達利”從“香港天龍”處走私進來的一只“卡地亞”手表,成交價9.66萬港元,偷逃海關應繳稅款就達六萬元人民幣。而且走私分子還向浙江省內一些百貨公司供貨,導致走私名表堂而皇之地在知名大商場柜臺中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