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這些都是中國消費者尤其是“有車一族”耳熟能詳的輪胎品牌,而消費者對于中國本土輪胎品牌認知和熟悉的程度則幾近空白。這種認知程度的反差客觀地反映著一個現實:中國輪胎本土市場尤其在中高端領域長期被洋品牌稱霸天下?上驳氖,目前這種格局隨著本土輪胎企業的成長壯大將逐漸被改變。國內誘人的市場空間正吸引著一批本土輪胎領軍企業將發展的戰略重心鎖定國內市場,開始與洋品牌虎口奪食。
 |
本報資料照片 | 洋品牌在國內輪胎市場稱霸
近年來,在免征子午胎10%消費稅、取消輪胎項目行政審批等優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國輪胎工業得到快速發展。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的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輪胎市場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規模約為80億美元,占世界輪胎市場份額的9%。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長鞠洪振介紹說,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巨大的市場前景,極大地吸引了世界跨國輪胎制造商到中國投資建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輪胎自主品牌相繼被外國收購,外國產品在國內中高端市場形成強勢,而中國自主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場與競爭對手拼價格,幾乎沒有利潤。 有資料統計顯示,目前,在我國輪胎中高端市場上,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只有10多家,而外資和外資控股企業已有包括法國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美國固特異等行業三巨頭在內的20多家企業。據了解,目前全球排名前十位的輪胎企業絕大多數都已經在中國合資或合作建立了數量不等的生產基地。兩年前,在與民營企業山東陸通輪胎有限公司簽署合資合同后,全球第五大輪胎生產商倍耐力集團宣告進入中國市場,最近,德國輪胎企業大陸公司也透露,準備在中國投資建廠……跨國輪胎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和生產規模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跨國大型輪胎企業憑借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在國內轎車、輕卡子午胎市場以及高檔子午胎市場中占據了絕對統治地位。如在轎車輪胎中,外資企業占有70%的市場份額,國有和民營輪胎企業僅分得三成的市場,而且都主要集中在換胎市場,在原配輪胎市場占有率很低。 中國本土輪胎企業僅在載重輪胎等方面顯示出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因為國內高速公路的發展以及一系列超載現象的出現,使國內企業很早就開始在載重輪胎上進行改進設計,因此,載重輪胎發展很成熟,國內輪胎與國外輪胎的差距不大,國有和民營輪胎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80%,其余的被外資企業占有。 有業內人士認為,某種意義上,中國消費者在輪胎消費上的不很成熟,也為輪胎企業,特別是世界輪胎巨頭掘進中國市場提供了機遇。當前,中國汽車市場迅速增長的勢頭,仍在刺激著全球各大輪胎制造廠商大力擴展在華的制造業務。
本土領軍企業轉戰國內市場
一邊是日益增長的市場空間,一邊是外資企業的市場強勢,處于夾縫中的國內輪胎企業長期以來對于國內市場的策略都保持著低調和守勢。 然而,今年以來,一些本土輪胎企業加大力度進軍國內市場的聲音多了起來。國內最大的子午線輪胎出口創匯基地——廣州市華南橡膠輪胎有限公司(簡稱“華南輪胎公司”)日前對外正式宣布,將逐步提高對國內市場的開發力度,將戰略重心從海外移師國內,并推出一系列市場營銷戰略。 然而,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目前國內輪胎市場分為“三大方陣”,第一方陣是以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等為代表的獨資或合資企業,其優勢在于轎車、輕卡子午胎市場以及高檔、高速度級等子午胎市場;第二方陣則是以韓泰、錦湖、佳通等為代表的獨資或合資企業,其優勢在中檔的轎車、輕卡子午胎市場等;第三方陣為國內企業,其競爭優勢則仍局限于以低廉的價格占領部分市場。 目前,這些跨國輪胎企業在中國市場競爭的策略已由品質策略——完善服務——價格比拼,競爭優勢不斷提升。長期處于第三方陣的國內企業要從外資企業虎口奪食,勝算幾何?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些本土領軍企業已形成完整的自主技術研發體系是首要的競爭優勢。這些領軍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確定了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產品檔次,面向高端市場的發展思路。在技術上走了引進—消化—吸收—提升的路徑,已形成自有的技術體系,產品在設計、研發和質量等方面與國外一二線品牌不相上下。 華南輪胎公司靠創新持續發展,每年都有填補國內空白的產品誕生。今年,該公司成功研制出國內首條跑氣保用輪胎和26英寸V級寬斷面高速扁平化輪胎,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目前全世界只有七個國家能生產這種高性能輪胎。 另一方面,國內輪胎領軍企業大多有開拓海外市場的經歷,其前些年國際化運作經驗將成為今天與洋品牌競爭的又一大優勢。華南橡膠輪胎有限公司80%以上的產品供出口,遠銷歐美、澳洲近110個國家和地區,贏得了較高的海外市場認可和贊譽。該公司董事長史國鑄認為,本土企業搏擊海外,在建立廣泛的營銷網絡、維護良好的客戶關系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鞠洪振認為,隨著更多國內輪胎領軍企業轉戰國內市場,輪胎土洋品牌在中高端市場的競爭將由此加劇。而本土品牌將原來應用在海外市場的先進輪胎設計、生產技術應用在國內銷售的輪胎上,并通過加強品牌建設、開拓營銷渠道、提升附加服務等措施來提高產品的性價比,將顯現出較強的競爭優勢。
土洋輪胎企業加劇市場競爭
雖然本土輪胎企業的競爭優勢日益增強,但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角逐中,分食到更多的份額并非易事。業內專家建議,首要的市場策略應“先做替換胎爭取配套胎”。 據史國鑄介紹,按照國際市場慣例,替換胎市場將占據輪胎市場七成的份額。而中國消費者現在則越來越重視輪胎產品的質量和品牌,市場空間將不斷增大。因而,要爭奪國內市場,可先從替換胎做起。 在先期投入做替換胎的基礎上,要積極爭取國內知名汽車廠家的配套資格,按照整車的設計同步設計配套輪胎,如此企業便能獲得一筆穩定的市場收益。 與此同時,市場開拓區域逐步推進。在加大品牌宣傳和服務的過程中,專家建議,宜先將重點放在珠三角、北京、上海、成都、武漢等地區,然后再輻射到全國范圍。企業也可通過賽事、公益活動等來進行品牌推廣活動。 “國內市場消費者對‘洋品牌’輪胎的盲目崇拜將成為本土企業開拓市場面臨的較大障礙。”鞠洪振認為,“其實,國產優質輪胎和在華的國際十大輪胎名牌生產企業生產的輪胎質量相比,差距已不大。消費者往往抱著‘買得起馬就配得起鞍’心理選擇國外名牌。” 鞠洪振認為,要改變這種消費偏見,有賴于國內企業堅持不懈地提供高品質的產品,經得起市場考驗,形成良好的口碑,讓消費者自愿地支持民族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