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一部分事業有成完成原始積累的農民工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返鄉創業,引發了農民工輸出地勞務經濟的“新裂變”,實現了從輸出勞動力到帶回生產力的歷史性轉變。然而,目前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一般具有規模小、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不高等特點,隨著企業的發展,他們普遍面臨著融資難、人才缺、土地緊張等困境。
返鄉創業中勞動密集型行業占主導
返鄉農民工創辦的企業一般都是基于以前的打工經歷和在打工中學到技術,回鄉創辦的企業多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具有規模小、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不高等特點。以安徽無為縣返鄉創業農民工鄧立翠為例,她之所以創辦孵鵝企業,就是因為她在農場打工時學到了養殖技術。 此外,由于目前返鄉創業的多是上個世紀80年的農民工,他們自身的素質決定了他們當初打工主要從事勞動強度較大、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如今在東部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大背景下,這些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也多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這些企業一般規模較小、結構單一。主要依靠自有資金,投資在10萬元至100萬元的占大多數,其生產結構以勞動密集型和手工操作為主,產品科技含量偏低。
返鄉創業還面臨多重制約
由于農民工返鄉創業起點低,創業觀念比較保守等,他們在創業和發展中還面臨著一些困境。 一是融資難。無為縣九洲禽業有限公司是該縣農民工黃萬勇在2002年投資1000多萬元返鄉創辦的一家屠宰加工企業。黃萬勇告訴記者,像他這樣的農民工創業一般習慣于靠自己的原始積累,硬打硬拼,很少利用銀行貸款。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原有的自有資金已經很難支持企業擴大發展,要發展上臺階,必須獲得金融支持。但目前融資現狀卻不容樂觀。 據介紹,現在的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門檻高,對他這樣的返鄉創業企業往往只能貸到一兩千萬元,但這卻難解企業融資之渴。而且貸款手續非常復雜,周期很長。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企業從縣行申請報告,到銀行開貸審會,再到市行審批,再報省行審批,再返回,一個貸款批復周期,快則一個月,慢則三四個月。而且即便批下貸款還要再進行評估抵押等程序,少說也要半個月。 不少企業認為,以往像他們這樣的返鄉企業只滿足于簡單開個小廠,利用自有資金進行周轉,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這種保守的觀念顯然不適應新形勢,因此從以前的不愿意貸款到想貸款,想通過融資擴大企業規模,但卻遭遇到融資的瓶頸。 二是人才缺。無為縣四海面粉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繆其滿談起回鄉創業的困難,脫口而出“缺人才”。這個昔日從農村走出去的“泥腿子”企業家,在帶領企業逐步發展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人才不足的制約。“我們現在的創業已經從當初的小作坊開始逐步轉向中型規模,原有的人才素質和結構已經不適應現在的需要了。”繆其滿說,他的公司現有員工180人,大多數是吸納本鄉本縣的農村勞動力,平均文化程度才初中水平。隨著企業的發展,這種粗放型的勞動力已經不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引進高級知識人才。前不久他專程去貴州以年薪六萬元聘請一名高管,但現在還沒有談妥。今年他從學校招了四名大學生,“但因為實踐經驗缺乏,暫時還不能獨當一面。”他搖搖頭說。 三是土地制約。據了解,隨著這幾年無為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增多,無為縣的土地供地指標也開始捉襟見肘。對很多想進一步擴大規模的企業而言,用地成了一大制約,也成了當地政府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中的頭疼問題。 有關專家認為,今后一段時間是我國勞動力轉移的高峰期,也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時期。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支持,更有效地發揮他們的作用,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