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湛江市廉江糧垌鎮的何良均老漢坐在荔枝果園里焦急地等待著收荔枝的車,身后是一筐筐紅艷艷的荔枝。 今年荔枝豐收了,可何老漢怎么也笑不起來。他郁悶地告訴記者:“荔枝產量少但價格高,可產量一多價格又走低,賺錢不會多,不賠就是好事了!”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曾經讓楊貴妃喜笑顏開的嶺南佳果荔枝,卻成了眼下荔農們心中的隱憂。
十年最豐收十年最低價
何老漢的焦急也是該鎮鎮長何興心頭的隱憂。糧垌鎮今年荔枝產量達三萬噸,是去年產量的三倍之多,產量也是十年來最高的,可是平均售價只在0.7元/公斤,而去年的售價則在1.7元至1.8元/公斤,今年價格下跌了兩倍多。 “荔枝上市以來,外地收購商最多一天拉走了3000噸,產銷短時出現兩旺。可是好景不長,眼下價格下跌速度像坐過山車。”該鎮日升荔枝合作社社長馬洪俊介紹說:“5月23日每公斤妃子笑荔枝還能賣到1.45元/公斤,到6月3日每公斤竟然跌至0.4元,是十年以來價格最低的一年。” 馬洪俊告訴記者,妃子笑品種的荔枝早熟、量大,是衡量荔枝當年整體情況的標志性品種。眼看著荔枝又是豐產不豐收,糧垌鎮不少荔農們已打算改種桉樹或其他農作物了。 市場信息以最迅捷的速度被傳遞著,產區豐產第一時間反映在銷區市場的供過于求的市場變化上。在廣東省內的零售市場,妃子笑荔枝已從剛上市時每公斤五元多的身價跌至三元多。 而從京滬市場傳來的信息表明,妃子笑荔枝身價大跌。據上海果品行業協會專家介紹,由于受到上市水果品種多、供應充足等因素影響,上海銷售的妃子笑荔枝從剛上市時10元/公斤已跌到4.5元/公斤以內。
妃子笑為什么笑不起來
有著“一果上市、百果讓路”美譽的傳統名貴水果荔枝,曾有過每市斤上百元的盛世。可眼下,這個昔日身嬌肉貴的“高價姑娘”卻一下子坐到了地上,怎么也笑不起來了。 而這種“豐產不豐收”情況在廣東省已不是第一次發生。據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荔枝研究中心的李建國介紹,1999年、2002年和2004年廣東省都出現了大豐收,可就在大豐收年份,一般品種價格都低于一元/公斤,優質品種價格也不超過五元/公斤,而單采收的成本就達到0.3元至0.4元/公斤。果賤傷農,大部分荔枝種植戶以虧本告終,減少投入,丟荒果園,甚至刨樹毀園的現象時有發生。 李建國認為,荔枝種植面積過大、品種結構搭配不合理是造成“豐產不豐收”的直接原因。據不完全統計,廣東省目前荔枝面積為25.7萬公頃,占全省果樹種植總面積的29%。 “栽種面積過大,品種安排和地域分布又不盡合理,荔枝在5月30日之前和7月15日之后上市的品種不足20%,而超過80%的荔枝鮮果主要集中于6月上旬至7月中旬成熟上市,盛產期相對集中,導致市場季節性飽和甚至過剩。”李建國指出。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李善民教授則認為,盡管目前空運能保證新鮮的荔枝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北京、上海等廣東以北的大城市,可是國內還有很多小城鎮仍然有十分廣闊的市場空間值得去開拓。 可是,保鮮、加工、貯運設施落后制約了產業的發展。荔枝在夏季氣溫高的季節采收,易腐爛,而大規模的商業貯運還停留在傳統的竹籮與樹葉保鮮階段。專家們建議,應大力推廣運用冷鏈運輸等先進的保鮮貯運技術。
果賤傷農何時不再上演
荔枝本應是廣東省的優勢產業,可果賤傷農卻一再上演。業內專家指出,荔枝品種亟待進行結構調整。李建國等專家指出,應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特早熟和特晚熟優質品種、適宜加工的相對較耐貯藏的品種,實現早、中、晚熟品種及鮮食與加工品種的合理搭配與均衡上市。同時,還要積極解決貯運等運輸環節的技術問題。 我國荔枝的市場形象往往是“拖著泥巴帶著枝葉”,缺乏商品和品牌,缺乏包裝和營銷。業內專家認為,品牌的樹立是農產品成熟度的集中反映,積極創立品牌將有利于培育和發展荔枝產業鏈。 據了解,早在1997年,“中國荔枝大王”葉欽海就給荔枝注冊了葉海牌商標。他的這一舉動出自于他敏銳的市場眼光,他認為,有了品牌,才可以從管理上進行規范;如果沒有品牌,在推銷產品時只能推薦品種。大家都叫妃子笑,而且互相壓價、拼命壓低成本,到最后只能是傻笑了。 專家們還同時指出,全球屬于荔枝生態適宜區并能夠栽培的國家不足10個,顯著的區域性直接決定了我國荔枝主產區在市場供給上的壟斷性,因而,大膽地走出去開拓外銷市場將獲得無限的發展空間。 現實的情況是,國外對我國荔枝出口在果實大小、農藥殘留等方面實行了更為嚴格的市場準入門檻,阻礙了荔枝走出國門的道路。業內專家指出,參照國際標準,實行標準化生產將是我國荔枝產業走出去的必經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