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的城市變臉軌跡
今年初至今,哈爾濱市已破獲了四起制售假證大案,但“牛皮癬”依舊“遍地開花”。 哈爾濱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執法監督處處長王奇明說,2000年時,哈爾濱市區亂貼亂畫以治性病為主,張貼處多選在公廁、墻體、電線桿上,另外還存在一部分租售房、婚慶禮儀“內容合法,形式不合法”的廣告信息。“我們聯合衛生部門對治性病的‘牛皮癬’張貼者——一些小診所進行了查處,經過近一年的打擊,這些小診所撤出了哈爾濱,治性病的‘牛皮癬’也基本銷聲匿跡。” 治性病的“牛皮癬”剛剛偃旗息鼓,辦假證的“牛皮癬”來勢洶洶。王奇明說,從2001年開始,辦假證的逐年增多;2003年后開始出現高薪聘請公關人員的“牛皮癬”,實際一部分是詐騙錢財,一部分是招攬色情人員;到2005、2006年開始出現收藥、發票、刻章等“牛皮癬”,甚至個別“牛皮癬”上標有槍支。 王奇明說:“原來‘牛皮癬’的形式是噴號,后來發展到連噴號帶粘貼;原來只是在立面墻體和各種桿體上‘造癬’,現在連地面也有了,從平面作業已經發展到三維立體作業,原來是在偏僻處,現在是在繁華路段。” 經幾年發展,“造癬”制假基本形成了廣告委托批量印刷、雇人涂貼分散進行、宣傳效果檢查驗收、假證半成品有人批發、各類假證款式在電腦中隨意調取、各種印章隨時刻制、假證成品“立等可取”、送證取證專人負責的“一條龍”產業化運作模式。
“清癬”產業壯大凸顯打擊尷尬
在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同時,“牛皮癬”也使城市付出高昂的財力、人力成本。據了解,目前哈爾濱市每天有多支隊伍近萬人在進行清理工作,就目前并不算高的清理標準,每年僅“清癬”材料費就近200萬元。 王奇明無奈地說:“現在城市‘牛皮癬’催生出的‘清癬’產業正日益壯大,而這個聽似頗有諷刺意味的現實也反證了城市‘牛皮癬’的超強生命力和影響力。” 據介紹,現在的‘清癬’已出現產業化趨勢,有防粘貼涂料,有專門清理的“大力神”機器設備,各種融解劑,還有行走全國的專業“清癬”隊伍,就連原來的樓體清洗公司也多了“去斑去癬”的業務內容。 城市“牛皮癬”的猖獗反證著對其打擊的尷尬。王奇明說:“我們一年可以破20幾個制售假證大案,可辦假證亂貼亂畫的還是前赴后繼越來越多。” 徐炳臣,哈爾濱市南崗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局長助理,與城市“牛皮癬”打了將近20年交道。老徐認為,目前的打擊窘境與相關法規不健全有關,處于制假下線的噴涂粘貼人員最讓他們頭疼,“罰不著,抓不了”。 徐炳臣說,這些人破壞性大,而且一部分人是屢教不改,他們一晚能噴涂幾百個號碼,可以把幾條街毀容,但他們的利用性卻不大,“要錢沒有,問情況不知道,讓清理清不明白,送公安機關違法情節還不夠”。 王奇明說,治理的高成本與“造癬”制假者的違法低成本始終是一對矛盾,停機的辦法開始效果比較好,但隨著手機號碼辦理程序的日趨簡單,加之對外地手機停機的實際操作困難,這一辦法的效果開始弱化。
城市之痛誰來治愈?
城市“牛皮癬”的久治不愈并沒有讓它的治理者產生“治理疲勞”,王奇明說,現在我們的想法是“不獲全勝,絕不收兵”,但現在也收不了兵,將是一場“持久戰”。 哈爾濱市政府綜合整治亂貼亂畫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去年4月成立,由城管、城管執法、公安、紀檢監察、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管、衛生、房產等部門及街道辦事處、房屋設施產權單位齊上陣,采取標本兼治、一堵一疏的措施加以治理,連破大案,取得了成效。 哈爾濱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局長馬柏成說,城管執法部門在哈爾濱市500多個社區建立社區公共信息揭示板5800多個,使合法信息的張貼形式實現了合法化。 黑龍江省社科院研究員趙瑞政說,城市“牛皮癬”不僅僅是一個市容問題,如果停留在這個高度上看這件事情,“牛皮癬”很難打絕。城市“牛皮癬”只起了媒介作用,基于有可能是一個違法犯罪鏈條中的一環這就需要打破地域和行業的界線,甚至需要司法介入,與行政力量合力來深挖“牛皮癬”背后的罪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