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醫藥行業高度關注的廣東省藥品“陽光采購”活動,隨著藥品競價入圍工作結束,4月陸續進入醫院采購配送階段。新的采購模式之下,入圍藥品出現了總體約20%的大幅度降價。降價后藥品質量能否保證?成為有待企業回答的懸念。
“陽光采購”擠壓藥價虛高“水分”
廣藥集團4月初在同行業中最早做出落實藥品“陽光采購”方面的回應,表示“降價不降質”。在這次“陽光采購”中,廣藥集團下屬企業產品有529個藥品品規入圍,入圍數量較2006年招標增加了200多個,入圍價格也較上年平均下降10%左右。 廣東省今年在全國創造性地開展“網上限價競價陽光采購”新模式,藥品不再招標。2月份以來,來自全國3600多個藥品生產企業報名的43209個藥品品規,經過一個多月的“限價、競價、議價”,共有27670個已入圍,另外有1000多個藥品進入重點監控采購目錄。 這次采購活動中,藥品價格虛高“水分”被擠壓掉不少。同競價組(即同類和同質量層次藥品)3個或3個以上廠家競爭的,入圍品種總平均降價率達40.39%,其中屬于市場調節價品種的降價率為20%。另外,1至2個品種競爭的經過專家“人機對話”降價率也有10.31%。甚至有少數產品因為虛報或“離奇報價”,最后被專家“砍”到只有原報價的1%左右。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張壽生說,據初步預算,老百姓總體上可獲得15%至20%的讓利。 “質量是藥品的生命”。老百姓最關心的藥價降下來了,但能否獲得降價后的真正優質藥品呢?廣藥集團副總經理李楚源說,一般看來,藥品價格的下降勢必要導致藥品質量受到影響,但是這次“陽光采購”方案考慮得十分全面,主要降價空間控制在藥品的流通領域。 本次“陽光采購”,一大特色是“限價、競價、議價”,另一個重要變革就是首創“兩票制”。李楚源認為,廣東大膽嘗試采用“
兩票制”,最大限度地縮短了藥品的流通環節,“有效避免了藥價虛高的問題”。
曾因企業不適應引起爭議
事實上,本次采購活動曾經在行業內引起過一些爭議。3月7日,廣東省45家制藥企業以行業協會名義,聯名形成一份“反映意見”,對“陽光采購”出現的一些問題表示不滿。他們擔心過分降價影響企業利潤,而利潤導向的企業會在質量上減少投入,從而影響用藥安全,并對全行業產生巨大影響,也認為一些“名優”產品會因低于成本價而徹底從市場消失。 3月19日,約50名醫藥代表到廣東省衛生廳上訪,他們反映企業面臨生存困境,藥品價格過低讓企業無法承受。 對此,“陽光采購”領導小組辦公室與企業代表進行多次溝通。 “由于是第一次,企業并未完全熟悉和適應這種新的模式。”廣東省醫藥采購服務中心副主任楊哲說。 后來通過解釋溝通,企業開始理解并給予積極配合,協會也主動撤回了申訴,并澄清反映問題不準確。“議價”環節后,大多數“名優”產品也順利入圍。“這些產品不僅成功入圍,而且取得了較理想的入圍價。”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春波告訴記者。
新的競爭格局即將出現
本次“陽光采購”,總共近3萬多種藥品入圍,入圍品種數量超過以前任何一次招標。過去的中標藥品數量一般都在1萬種左右。 業內人士指出,在爭取醫院選購和對銷售份額的競爭方面,將比前一階段競價入圍的競爭更為激烈。同時,醫院、藥廠和醫藥公司之間的原有格局打破了,新的醫療系統用藥模式即將形成,無論對制藥企業還是對醫藥商業來說,這都是一個考驗。 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呂玉波說,醫院要對患者進行明確診斷、提出方案并給病人治療,而治療的重要手段就是用藥,所以醫院最關心的是藥品質量與安全,然后是合理費用。這家醫院每年門診量超過400多萬人次,每天使用的中藥材超過6噸。呂玉波提出:“陽光采購的初衷就是讓患者節約醫療費用,醫院將選擇‘療程費用低’的好藥,即療程短、費用少的,優先采購。” “陽光采購”已在行業內產生深遠影響,目前,全國已有湖北等多個省份表態即將仿效“廣東做法”。醫藥界人士認為,“陽光采購”對醫藥產業做大做強有幫助,對優質優價產品是“利好”,未來一定“強者越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