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空調企業之間都已經形成默契,今年的價格戰很難打起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打價格戰是今年空調業與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
空調價格將呈微升走勢
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的家電賣場,發現一些國內外主流空調品牌仍不遺余力地大肆宣傳,并將降價、促銷的信息張貼在最醒目的地方。然而,記者發現,與往年一匹特價機1200元、1300元的價格相比,今年的空調市場上最低價位的產品均在1600元上下,且兩三千元的產品占據了市場主流,四五千元的中高端產品占據著顯眼的位置。據了解,近期包括海爾、美的、松下、LG等空調企業都紛紛表示,今年空調的整體價格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會上漲,總體將呈現微升走勢。
除了價格之外,記者發現,空調企業之間的競爭著眼點也有所變化。雖然從表面上看,企業之間仍是拉開“打擂臺”的架勢,但是,各企業都將宣傳重點放在各自不同的技術賣點上,名目眾多的空調技術概念充斥著整個市場。
“今年的空調價格比往年平均漲了近10%。空調企業迫于現實的壓力,無力也無心再打價格戰,這種共同的戰略選擇,讓這些往日死拼的企業看起來特別有默契。”業內人士說。
事實上,這種默契的形成與行業整體面臨的不良形勢有著重要聯系。“在數月前銅價上漲的時候,企業仍有庫存,空調價格沒有立刻漲起來,而現在,企業已經過了緩沖期,價格再不上漲,就面臨著虧損壓力。”一位企業人士稱,銅價上漲至少給每臺空調增加100元到300元的制造成本。
企業與渠道的矛盾加深
近期,國美與蘇寧幾乎同時發布了《空調白皮書》,雖然二者的觀點相同,但是,業內人士認為,出于渠道本身的利潤考慮,二者都會不遺余力地壓低空調產品的售價,最終,空調企業將成為渠道降價風暴的受害者。
據悉,3月底,蘇寧電器就開展了一場空調降價活動,包括松下、LG、三星、三洋、大金、三菱重工等外資空調品牌與蘇寧電器聯手,以降價的名義啟動旺季市場。隨后,11家國內主流空調廠家又與蘇寧電器簽訂了1.8億元包銷訂單,聲稱將拉低市場均價15%至20%。
與此同時,國美宣布今年投入150億元空調采購大單,最大限度地囤積了目前市場上主流品牌的產品,從而有效地抑制空調價格的上漲。為啟動前期的空調市場,國美表示將一次性投入30%的特別讓利機型,短期內空調價格較上年同期將有5%至10%的降幅。
業內人士認為,以往空調企業往往與渠道聯合在一起以低價來打擊競爭對手,然而,眼下渠道的降價策劃已經越來越難調動空調企業的積極性,因為空調企業已有退路了,不漲價就意味著要虧損。
由此,業內人士認為,就目前的市場狀況而言,空調企業與渠道之間的矛盾比空調企業之間的矛盾更為突出。首先,對于渠道來說,不降價就無法立足和發展,此外,產品價格一旦上漲,企業的利潤增多,企業就會加大馬力開專賣店,這會嚴重影響到渠道的統領地位;其次,對于空調企業來說,目前全行業利潤微薄,再不漲價將致虧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得不放下價格戰,倡導漲價,并且,空調企業必須通過增加利潤,自設渠道,才能擺脫渠道的控制。
“行業利潤沒了,企業不漲是死,漲多了也是死。”業內人士說,空調企業與渠道都沒有退路了,這是一個僵局。
空調企業尋找出路
其實,空調企業一直在尋找出路。自2006年起,國內第一梯隊的空調企業就頻頻推出中高端的特色空調,如海爾、美的等。隨后,一些二三梯隊的品牌也將競爭重心進行轉移,TCL、新科、志高、格蘭仕等企業紛紛推出以特色技術為賣點的新產品。這些新技術賣點的產品充斥市場的結果是空調價格在“暗漲”,記者發現,各品牌的新款空調價格普遍比往年高出許多,目前一匹空調的最低價漲至1600元左右,相當于往年的中檔價格,而3000元的產品也幾乎成為大品牌的主力,四五千元的中高端產品的數量在逐漸增多。
業內人士認為,空調行業經過數年的競爭,由上千家企業剩下僅十幾家大企業,這種競爭格局使品牌成為競爭的重點。因此,隨著一些一流品牌的附加值效應逐漸體現,整個市場的價格標尺也發生了變化。
此外,自2006年起,銅價等原材料價格上漲是刺激空調行業集體漲價的重要原因之一。空調作為一種技術成熟型產品,影響其價格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的成本,自去年年初以來,空調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壓縮機以及銅、鋼、鋁、塑料等原材料已經占到空調單機總成本的7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