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東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出口省份。(本報資料照片) |
|
2005年4月,山東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廣東并一直保持至今,讓長期作為中國經濟“領頭羊”的廣東感受到了這個北方“追兵”戰鼓迫近的壓力。同年底,山東GDP達到18468.3億元,超出緊隨其后的江蘇省近200億元,從而與廣東一道,并肩站在了中國經濟的領跑線上。
山東崛起 投資發力
曾經有不少研究區域經濟的學者對山東的快速崛起表示疑惑,因為無論是從百姓最能理解的消費視角,還是從經濟學意義上的凈出口而論,山東與廣東相比都還存在巨大的差距。
然而,山東自2002年以來持續高速增長的投資成就了山東的快速崛起,并成為山東經濟高速成長的第一引擎。2005年山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41.5億元,成為全國首個投資總量突破一萬億元的省份。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志明認為,山東投資的快速增長,得益于山東對國際國內兩大機遇的良好把握。國際方面,山東利用其臨近韓國、日本的地域優勢,加大對日韓招商力度;國內方面,山東抓住了以江浙滬為主的南方民營資本“北上”的機遇。據不完全統計,僅2005年一年,江浙滬在山東投資過億元的項目就達到32個,其中超過10億元的項目四個。
在投資高速增長的背后,山東經濟發展也面臨兩大隱憂:一方面,市縣地方政府過分注重招商引資而相對忽視“招商選資”,使得山東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資源消耗與環境保護的壓力。另一方面,山東工業企業過分重視把利潤迅速轉化為再投資,從而影響到消費和服務業的協同發展。
山東省政府顯然也注意到了投資拉動的山東經濟發展面臨的這兩大難題。2006年,山東通過嚴把土地、信貸閘門,有促有壓調整投資方向,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年初增長37%回落到全年同比增長19.6%,比2005年回落了18.6個百分點,這也是自2002年以來山東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最大的一次回落。與此同時,山東工業產業投資結構也明顯改善,國家重點控制的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排放行業的投資明顯減弱。山東經濟在多年依靠投資強力拉動增長后,終于出現了“理性的回落”。
群象轉型 民營突破
專家認為,與浙江近年來崛起的以“小產品、大產業”為特色的“小狗經濟”相比,山東以“大企業、大品牌、大產業”為特色的“群象經濟”已經成型,其步伐更穩健,抗市場風險能力強,產業輻射帶動作用面廣量大。
“群象經濟”的崛起絕非一日之功。山東省自1996年起開始著手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業集團,按照主導產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資產利稅位居行業前列、輻射帶動作用強等標準,山東挑選了浪潮、海爾、三聯等八家企業,出臺了對這些企業集團在生產、信貸、技改等方面實行省級計劃單列、優先推薦上市、返還企業上交的所得稅以增加流動資產等10項具體明細的扶持政策。
此后,扶持的范圍逐步擴大,“計劃味”也漸漸淡去,但成效十分顯著。在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2006年度中國大型工業企業”名單中,山東共有310家企業進入,比上年增加了31戶,總量和增量已經連續多年領跑全國。原山東省委書記張高麗曾在廣東工作多年,他曾這樣形容山東經濟與廣東經濟的特點:廣東是群峰經濟,量大面廣;山東是高峰經濟,個頭大、體積大。高峰與群峰的角逐給絢爛多彩的中國區域經濟競賽增添了一道別樣的風景。
然而,在“群象經濟”逐步發展的過程中,兩大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一是群象經濟中公有制企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民營經濟力量相對單薄;二是這些大企業大多集中于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緩慢。自2002年以來,山東省提出了發展民營經濟、高新技術、外資外貿“三大亮點”,其中,前面兩大亮點直指“群象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兩大軟肋。
通過推行銀企攜手的“山東中小企業成長計劃”,投資大門盡可能向民間資本開放,近五年來,山東民營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5%左右,遠高于GDP年均增長速度,有效改善了山東經濟長期以來存在的“國強民弱”的不協調局面。2006年,這一局面有了根本性的改觀。這一年,山東省民營科技企業達到12000多家,截至當年10月底,山東省民營企業增加值占這個省GDP比重首次突破50%,上繳稅金占山東省稅收的比重也達到了58%。這是多年來山東省民營經濟首次實現產值、稅收雙雙過半。
兩張好牌 創新區域
按照區域突破、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山東順次打出了“兩張好牌”創新區域經濟發展。2003年7月,山東省正式組建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為主體的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其重點是承接日韓兩地制造業的轉移,構建吸引外資的“日韓高地”。次年,山東開始實施“東部突破煙臺、中部突破濟南、西部突破菏澤”“三大城市突破”戰略。
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為核心的半島制造業基地,不僅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一批城市、有著良好的制造業基礎,而且依托瀕臨日韓兩國的地緣優勢,具有承接日韓產業轉移的先導優勢。按照承接產業轉移,建立“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短期內,半島制造業基地著力打造國內“日韓引資高地”,中期以外向型經濟發展為基礎,以制造業基地催生日韓“產業協作區”,遠期在國內率先構建面向日韓的自由貿易區。
煙臺是中國最早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濟南是山東省省會,兩個城市一度在發展中相對落后,突破這兩個城市,相當于為臨近區域增加了兩個發展引擎;而菏澤長期以來一直是山東經濟最為落后的城市,突破菏澤成為山東“踐行科學發展觀、大力促進區域和諧”的最好注腳。
回望山東從追趕到超越、又從超越到領跑的近五年歷程,山東經濟劃出了一條由“投資沖動”向“科學轉型”演變的優美曲線。沿著這條曲線,山東經濟將演繹更多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