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1-26 記者:王一娟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農業生產區域性的特點,決定了農業科研上的重大成就和重大突破都需要全國性的大聯合、大協作。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近日表示,2007年,農業科研要以項目為紐帶,切實推進全國農業科研單位之間的合作,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攻關、全面協作的農業科技發展新局面。
區域協作使我國農業科研成果頻出。翟虎渠在全國農業科研機構聯誼活動暨中國農科院2007年工作會議上說,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是全國313個單位的1125名科技人員歷經20年跨地區、跨部門、多學科的協作攻關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航天育種是我國科學工作者開創的一項農作物育種新技術,這不僅是航天這一最先進的技術領域與農業這一最古老的傳統產業的有機結合,也是全國28個省區市的138個科研院所、大學及企業的全國大協作,是繼雜交水稻研究后我國組織實施的又一次大規模的聯合攻關。矮敗小麥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有的寶貴遺傳資源,矮敗小麥育種技術已與全國50多家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應用協作網,共構建矮敗群體100多個,選育出10多個新品種,累計推廣2000萬畝以上,有50多個品系正在參加國家(省級)區域試驗。
“十五”以來,中國農科院已先后與江蘇、湖北、山東等10多個省區市人民政府簽訂了科技合作或共建協議。目前,中國農科院已全面研究確定了與各省農科院和高等農業學校共建優勢學科(研究所)的方案,2007年將全面開展實質性的共建工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