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6-10-30 記者:方燁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是兩億多農戶、九億農民,而要讓他們成為主力,最重要的就是要發展農民經濟合作組織。
“只有組織起來,農民才可能有效地去跟其他經濟主體進行談判,建立穩定的契約關系。”溫鐵軍說,“這不是前些年那些松散的協會,而是一種緊密的形式,農民交入社費、入社股金,在利益上緊密相關。同時,還要幫助農民形成各種社會組織,比如老年協會、婦女協會,加強社會組織和鄉土文化建設,搞點手工藝生產和文藝活動;如果大事小情都找政府,矛盾也會集中到政府。鄉村的社會活動多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了,化解累積的社會矛盾的渠道也就多了。”
溫鐵軍說,在新農村建設中,之所以要重視農民合作社的作用,是因為: 第一,
高度分散的、兼業化的、小規模的農戶不能承接國家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投入,只有把農民組織起來,才有承接的組織載體。現在,中央已經明確,新增財政支出的大部分都要投向縣以下的基層鄉村,如衛生、教育、基礎設施、文化等方面。如果都是一盤散沙,國家怎么投?
第二,
2004年全國范圍內免除農業稅以來,農村基層行政功能弱化,非法的家族勢力、黑惡勢力、宗教勢力等迅速崛起,這些低成本的組織能夠填補傳統正規組織弱化留下的組織空間,如果再不主動組織農民,可能鄉村治理結構問題會惡化。
第三,
中國農業的高分散性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在現有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國際經驗也表明,面對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只有合作才能形成相對有效的內部監督和管理機制。
溫鐵軍認為,要從城鄉關系的角度考慮合作社問題。他說,現在的城鄉關系,按老百姓的話說白了,就是農民整點農藥殘留,城市整點假冒偽劣,互相損害。我們在新農村建設的試驗區特別強調恢復農業的生態功能,一方面組織農民,不打農藥,不上化肥,生產真正的綠色食品,既保證食品安全,也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我們在城市成立綠色消費合作社,培養科學的消費觀念,打通較高成本的有機產品在城市的銷路。這樣才能逐步形成和諧的城鄉關系。
溫鐵軍表示,各地試點村總結合作社建設的經驗,就是三句“八字經”:聯合購銷,風險最小;資金互助,制度重要;文化建設,收效最高。意思是說,聯合購買生產和生活資料,聯合銷售農副產品,成功率比較高,風險比較低,而且收益可能比較大;資金互助可以搞,但是風險大,一定要先開展其他經營活動來逐步完善制度;鄉村要有文化活動,搞老年協會、婦女協會必須充實進鄉土文化的活動內容才能維持,這些活動成本低,收益大。因此,一個真正成功的合作組織,一定是把生產、流通、資金、文化等多方面集中在一起的。 |
|
|
|
|
|
|